中美混合聯隊的編成與訓練 因十四航空隊的成立,新成立的聯隊被命名為『中美混合聯隊』(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是因為係由戰鬥機中隊與轟炸中隊聯合組成, 其所屬第三及第五兩個戰鬥機大隊,各由四個中隊組成,另第一轟炸機大隊,有四個中隊,但本文將不詳述。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中美混合聯隊,是產生於陳納德少將富有才智的頭腦,他曾指揮中國空軍的特遣部隊,並在美國志願大隊解散後,指揮第十四航空隊。 這是一個速成而且當時很紊亂的部隊,美國空軍部署在海外的單位,平常在組織之前,必先穫得裝備和訓練,這就是為何要先具備有編製裝備表的緣故。但中美混合聯隊的成立,並沒有按此步驗驟進行,只依構想,由其上級司令部,抽調一批合於P-40驅遂機及B-25轟炸機的軍職專長人員,以特別命令公佈了一份名單,就成立了。 當1943年春,決定在中國成立第十四航空隊時,美國發覺它本身對於該遙遠的戰場,寧願提供裝備,而不願提供人力,於是陳納德的解決辦法是:「利用中國飛行員,充實飛行於中國的第十四航空隊各單位的兵員」。 1943年五月,陳納德與其直屬戰區司令史迪威中將,飛返華盛頓參加制海權會議,在籌備未來十四航空隊之成立時,陳納德的想法改進了---事實上是改變了---, 而成為中美混合聯隊的構想,將由美國的飛行員及技術人員,領導及督導編配此一聯隊給中國人。 後來指揮駐印緬第十航空隊的戴維森准將,負責在『荷花』的代名下,編組中美混合聯隊,在西印度(現在是巴基斯坦) 喀拉蚩的美國空軍基地,已於是年初開始訓練中國飛行員,這些飛行員有許多從那起,被送到亞利桑納州的魯克及雷鳥機場,接受初級及高級訓練。 這些飛行員於是年底回到印度,完成中美混合聯隊的訓練,摩爾斯上校被選派指揮中美混合聯隊,最初的幾位大隊長是,第三戰鬥機大隊本奈特(Bennet) 中校,第五戰鬥機大隊柔斯(Rouse) 中校,第一轟炸機大隊布蘭契(Branch) 中校, 美國人仍然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成員,每一指揮階層有一相對的中國指揮官。 中美混合聯隊將繼續隸屬於第十四航空隊,但最初的概念是,當該隊被認為沒有美國人亦能作戰時,美國人員將退除。然而,結果是各戰鬥機中隊,在戰時均未達到此一目標,至日本投降後,美國人始退出。事實上,該聯隊中,美國飛行員的人數,隨戰爭之進展而增加。 第三戰鬥機大隊,是在1943年七日卅一日正式成立於喀拉蚩附近大罪惡沙漠上的馬里爾(Malir) 軍營,該地曾被十四航空隊文森特(Vincent) 描述為 “簡直是一個討厭的大塵沙營”,中國籍指揮官是苑金函少校,其最初兩個中隊,是用六架前美國志願大隊的P-40戰斧型機開始訓練,這些飛機早就脫離戰鬥而除役,後來曾由第五十七戰鬥機大隊,在北非使用過的一些P-40K機予以補充。美國技術人員教中國盟友保養P-40的要領,而每一中隊的美國飛行員,則專司中國飛行員之作戰訓練。 中國飛行員大致分為兩種,有些是年齡較長的資深飛行員,他們早自1938年即與日本人作戰,其他的則是剛從亞利桑那州美國各訓練班回來的生手,還需繼續加以訓練,許多年長的飛行員不能說英語,所以年輕者替他們翻譯,語言問題隨時間之推進而有所改進,但未完全消除,於是想出了一套手勢,作為飛機間之通信連絡,後來在戰鬥中,會說英語的中國飛行員常用華語復述無線電發話, 俾使編隊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懂得通話內容。 最早的兩個戰鬥機中隊--斯崔克蘭(Strickland) 少校的第廿八中隊及透納(Turner) 上尉的卅二中隊--成立於1943年十月九日,後來於十月廿八日,他們每中隊駕著全新的P-40飛往中國,在雲南霑益等待兩週之後,本奈特終於在十一月廿三日率領他的P-40機群進入桂林二塘機場。 每一個戰鬥機中隊,通常由九名美國軍官及廿名士兵組成,五個美國飛行員(中隊長及四個分隊長) 各有一個相對職稱中國軍官,另編配有多達廿名的中國飛行員及一百五十名的士兵,四個中國藉中國隊長是:第七中隊徐吉驤(華江) 上尉,第八中隊劉孟晉上尉,第廿八中隊鄭松亭少校,第卅二中隊洪奇偉上尉,( 王廣英)。以上這一遍摘錄文章,使我們略知中美混合聯隊和它的中隊,成立前的大概情形。 ( 此文摘自國防部編譯 中美空軍混合團英勇戰鬥紀實 )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