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彭嘉衡伯伯
彭嘉衡伯伯病逝沒有幾天就收到了日本駐北京記者左藤 千歲小姐寄來她採訪飛虎隊老人在日本發表之報紙,上面有大約一個半月前千歲小姐訪問彭嘉衡伯伯後所拍攝之相片,此時的彭伯伯依舊神采煥發笑容可掬,如今己離開了人世,心中真是感慨萬分,只能在此寄上遙遠的祝福彭伯伯一路好走步入再也沒有病痛的世界。 彭老的兒子彭灼南說,去年10月,彭老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隨後進行了骨髓移植手術。今年7月初,彭老的白血病復發,病情逐漸嚴重。由於年近九旬,化療過程又異常痛苦,彭老飽受磨難,“最後瘦得皮包骨頭,意識也越來越不清楚”。 前天,彭老的病情突然惡化,呼吸困難、高燒不退,“但意識一直都很清醒”。前天下午兩點,彭老在平靜中停止了心跳,“這對他也算是個解脫吧”。 8月22日下午兩點,89歲的“飛虎隊”隊員彭嘉衡,在住所附近的一家醫院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昨天下午,記者在彭老家中看到,臥室的桌子上擺放著彭老的遺像,臥室牆上貼滿了他的照片。彭老的妻子倚在桌子前,面龐緊貼著彭老的遺像,“老彭,你回家了”。 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記者倪元錦 王健)“他是一只飛虎,他越飛越高,飛向天堂……”年過八旬的傅汝梅,手捧丈夫彭嘉衡的遺像,低聲啜泣,喃喃自語。 28日上午,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蘭花廳,擠滿了數百名手捧鮮花的送行者。祭拜者從內地各省、香港及海外趕來,為這位二戰老兵、“飛虎隊”飛行員送上最後祝福。 專門從香港趕到北京祭拜的“香港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招慧霞說:“很多抗戰英雄都是默默無聞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中國人應該盡心意去關注他們、感謝他們。” 彭嘉衡曾加入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與美國飛行員和機械師一起,在二戰中協助中國空軍對日作戰。1945年,24歲的彭嘉衡獲得由美國空軍總部授予的最高航空獎“優異飛行十字勳章”。 8月22日,90歲的二戰老兵彭家衡在北京逝世,沒能見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的喜日。歷史上約有500名中國人曾是“飛虎隊”成員,而今這個群體在中國大陸的健在者已不超過5人。 投筆從戎 “父親臨終前一直在表達生為中國人的自豪,為中華民族做事的自豪。”彭灼西,彭嘉衡的二兒子說。 定居美國的彭灼西,自父親上月急性髓係白血病復發後,就一直陪伴在側。 他說,父親彭嘉衡的一生,見證了中國從落後挨打到偉大復興的歷史。 1937年北京盧溝橋事變爆發後,16歲的彭嘉衡投筆從戎。1940年,他考入黃埔軍校華僑總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彭嘉衡被國民政府送往美國學習飛行,受訓于著名的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 1944年,彭嘉衡結束在美飛行訓練返國,這年秋天就被分配到由陳納德將軍率領的前身被稱為“飛虎隊”的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中美空軍混合聯隊-戰鬥機大隊,駐扎在當時中國最大的空軍基地──湖南芷江機場。 彭嘉衡駕駛的是P-40或P-51野馬戰鬥機,與日軍的零式戰鬥機進行空中格鬥。P-51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可執行護航、偵查、空中格鬥、轟炸等任務。 令彭嘉衡感到最痛快的一次空戰發生在1945年3月的一天,他和戰友駕駛10多架P-51戰鬥機奉命前往南京執行任務。他們從芷江機場起飛,沿長江飛到南京後,分別對明故宮機場、大校場機場進行攻擊。短短20分鐘,摧毀15架日機,而後安全返航,無一損失。 1945年8月14日,日本戰敗投降前一天,彭嘉衡被授予“優異飛行十字勳章”。此勳章是美國最高航空獎,只有圓滿執行50次飛行任務,才能獲此殊榮。 提及自己一生最榮耀的時刻,晚年彭家衡說,那既不是獲得“優異飛行十字勳章”,也不是在一次空戰中帶著20多個彈孔艱難返航,而是在2005年9月3日的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親耳聽到國家領導人肯定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正面戰場的貢獻。 2005年9月,二戰勝利60周年,彭灼西收到一封要求轉交給他父親的信。 這封有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親筆簽名的信從白宮發出。印有美國國徽的信紙上寫道: “尊敬的彭先生,參議員科爾尼已經轉發了您8月1日的信。我非常榮幸能夠獲得您的消息,並對您曾經作為一名‘飛虎隊’成員而致敬。獻上我最恭敬的祝福。喬治·布什。” 文革期間,彭老因海外關係停飛,整天挨整挨打,接著下放到內蒙大草原勞動改造。1972年回京,1982年平反,但沒有徹底落實政策,所在單位給他評定為與長期從事飛行專業無關的“資料員”。一直是既無職稱、也無級別的員工。直到1986年退休,在提級、加薪、醫病、福利分房等方面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公平合理待遇。而實際上,彭老早在1938年就來華參軍衛國了,可是中國卻按1 950年來計算他的工齡。 “父親每次提起那天聽到中國領導人講到‘不會忘記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的飛虎隊’時,都特別興奮,”最小的三兒子彭灼南回憶說,“父親會說,‘你看,國家終于承認我們了’。” 在那次大會上,胡錦濤主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公開肯定國民黨軍隊的抗戰貢獻。 彭嘉衡作為嘉賓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大會。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步入人民大會堂。中國政府授予彭嘉衡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 從那以後,凡正式場合,彭嘉衡都會在胸前佩戴3枚勳章:“抗戰勝利紀念章”、“優異飛行十字勳章”和“航空獎章”。 妻子和孩子都記得,彭嘉衡很少提起當年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的故事。“一說起來,他就會好難受,心裏堵得慌。”妻子傅汝梅說。 彭嘉衡曾說他最大的心願是:最好不要再有任何戰爭。 “父親說,他的飛機飛得很低,看得到那些入侵者的面孔,他們死去了,但其實年紀輕輕,都是父母的孩子,丈夫,和孩子的父親。不管什麼戰爭,死傷最多的永遠是老百姓。”彭灼西說。 抗戰勝利後,彭嘉衡本計劃返回印度尼西亞陪伴父母,但卻被國民黨強行拉去打內戰。 他無法接受與骨肉同胞為敵。“沒辦法,父親就把子彈都射在沒人的塔上,把炸彈投在湖裏。”灼西說。 1947年,彭嘉衡回到印尼。兩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彭嘉衡立即投身新中國的航空事業。 彭嘉衡曾在軍委民航局擔任飛行副駕駛、機長,後負責培訓飛行員,並從事專業航空飛行,執行護航、探礦、護林、滅蟲等任務,10餘年累計飛行7000多小時。 文化大革命“期間,彭嘉衡因華僑、黃埔軍校學員、飛虎隊飛行員等身份遭到批鬥。 “文革”後,彭嘉衡被安排做一名普通的信息管理員,直到1986年從民航北京管理局退休。 “那個特殊年代,他承受過巨大的折磨和不公。但他從不抱怨。”傅汝梅說。 心願未了 彭嘉衡晚年有一個心願,希望二戰中幸存的中美戰友能夠團聚,希望他們能來中國,看看當年自己冒生命危險幫助過的國家如今的繁榮發展。 “遺憾的是,二戰後父親和大多數戰友失去聯係。我們聽說現在還有一些健在的飛虎隊員,但是團聚太難了,不知道他們的下落而且大部分人都很老了。”彭灼西嘆氣道。 (摘自新華網站)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