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空中隱形殺手 飛行員之個人飛行裝備

        一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個人裝備,實在是簡陋可憐,最初只戴一頂包頭帽,穿上開車的長外衣,外加一副手套就算數,在寒風凜冽的空中飛行其苦可知。

        一九一四年出現了護目鏡和安全頭盔,但是都要自行購置,後來一些供應商還提供了毛裡子的禦寒衣物給飛行員採用,直到軍方需要大量供應成千以上的飛行員裝備,纔有了專門設計飛行員個人裝備的服裝製造業。

        隨著戰爭的進展,戰機飛行的高度越見增高,人類纔首次發現缺乏氧氣在高空飛行的危險性,但是已經造成多起因缺氧而失事的慘劇。航空業界急起直追,研發各型可供飛行員在一萬呎高度以上,安全飛行的氧氣供應系統,但是僅進行到實驗階段。

        大戰期中,惟一成功的作戰用氧氣裝備,是由德國人發展成功的液態氧氣瓶。氧氣從瓶內流進一具橡皮膠囊,再經由手動控制流量,將氧氣送進插著的軟管內,軟管末端就由飛行員用牙齒咬住吸取氧氣,可是,飛行員鼻子還得用夾子夾住,以防止吸人外面稀薄的大氣。雖然系統夠原始的了,但是德國空軍就靠著它執行高空(以當時標準言)偵察和轟炸任務,居然多能順利逃過聯軍的攔截。德國戰鬥機也由於有了它,而取得居高臨下的絕對優勢,經常實施對敵機俯衝攻擊而收到效果。

        至於降落傘(我國空軍習稱保險傘),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有了,但是英、法等聯軍所製造的都太過於笨重,飛行員根本就無法穿著,甚至帶入座艙內,所以惟一使用者就是聯軍的氣球人員,把它作為逃生裝備。

        德國和它的盟邦於一九一八年(大戰結束前不久)發展出一種可供飛行人員使用於座艙內的輕便型背式降落傘,雖然並非盡善盡美,卻發生了極大作用,許多飛行人員和氣球人員都因而重返生天。

(左圖:德國空軍所使用之氧氣裝備,因座艙狹窄,氣瓶必須懸於機外。右圖:德國空軍大戰末期使用之輕便型背傘。)

        由於早年由於飛行人員個人裝備的拙劣、欠缺,往往造成許多飛行人員無關作戰的重大傷亡損失,可實在令人痛惜!

(摘自中國的空軍 歐陽漪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