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平武防空監視哨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妄圖用武力征服中國,一時大片國土淪陷,日軍仗其空中優勢,到處狂轟濫炸,四川地處大後方,自然成了日本空軍轟炸的重要目標。 當時政府提出:“無防空即無國防”、“人人有防空的責任,人人有空襲的危險”等口號,號召全川人民起來防空。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防空司令部”,由川康綏靖公署主任鄧錫侯任總指揮,並在各縣設防空隊、哨,特別是川西北和川東邊界山區各縣,列為對空監視重點,平武地處川甘毗鄰,亦列為對空監視重點地區之一。 1938年,正式設立平武縣防空監視隊,隊部設在南壩叮噹泉觀音廟內,正式編制7人,其中:隊長、情報員、班長、通信員各1人,哨兵4人;平武縣城、青溪(現屬青川縣)、煽鐵、古城各設防空哨,隸屬南壩隊部領導和指揮,隊部和各哨所有直通電話,各哨所設哨長、班長各1人,哨兵4人。其主要職責為:日常對空監視,收發防空情況,發佈空襲警報,保證通訊暢通,協助緊急疏散。 平武防空隊、哨自成立以來,一直為省防空司令部所重視,每有敵機入川情報,都通知平武對空監視,並要求通報飛機過往情況,通訊一直暢通,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雖然平武不在航線上,敵機入川多不經平武,但職守人員,亦十分盡責,但因當時地方財力所限,交通不便,資訊交流緩慢,職守人員,工資低微,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空中優勢,所謂防空哨所,實際只是國民黨政權曲線救國,表面抗日姿態的擺設。 如1941年,國民政府在松潘樟臘修建一疏散飛機的預備機場,耗費大量人力、畜力運送大批汽油經江油、平武到樟臘,因在江油武都中轉,堆放于武都東門外公園裏,被日本間諜偵知,日軍即派出飛機27架,從山西運城起飛,由漢中入川,經廣元、平武到松潘轟炸,沿線防空監視隊、哨均沿途通報並報告省府,敵機飛經平武時,正值農曆三月二十六日城隍廟會,縣城聚集群眾數千人,平武防空哨緊急將情況向縣府報告,要求發佈防空警報,並組織群眾疏散,因當時縣府官員昏庸守舊,並不重視,又缺少得力的疏散措施,不少群眾竟擁上開闊地觀看飛機,以致茫然無措,幸敵機過境後,直達松潘,把松潘縣城誤為樟臘,一番狂轟濫炸把大半個松潘縣城變為廢墟,群眾傷亡五六百人,成為當年聞名全川的一大慘案。若當時敵機把平武當做樟臘,則這場慘案將降臨至平武縣城,平武不少家庭的歷史將要改寫,作為平武人,至今想來都是一身冷汗。可見當時由於政府腐敗,國力薄弱,所謂防空監視機構的設置,雖有些作用,但也形似虛設。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抗日戰爭結束,當年底,全川防空哨所奉命撤銷,平武的防空隊、哨也在1946年1月正式撤銷。 摘自網絡 2010年11月14日綿陽晚報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