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產飛機
孫中山辦飛機製造廠 1923年2月,孫中山擊敗了陳炯明軍隊後,回廣州復大元帥職,任命美國留學生楊仙逸為航空局局長兼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廣東飛機製造廠在廣州大沙頭創辦。 這是繼馮如之後中國第二次自行製造飛機。 孫中山早年在海外宣傳革命時就極力提倡航空救國。他認為建設海軍花錢多、時間長,建立空軍則比較容易。他常鼓勵華僑子弟學習航空。 孫中山認為要發展航空,必先要發展飛機製造事業。當時,從外國購買飛機十分昂貴,我們一個縣的工農業總產值還不夠購買一架飛機。 廣東飛機製造廠在廣州生產經營了13年,共生產“羊城”號教練機、驅逐(殲擊)機和轟炸機60餘架,是當時中國最有成績的一家飛機製造廠。 1934年,陳濟棠派廣東飛機製造廠原廠長周寶衡以及工廠的一些技術骨幹,在韶關籌建韶關飛機製造廠,一共生產了“復興”號飛機30架、“霍克”號飛機10架。 抗戰初期,中國一共有六家飛機製造廠,以韶關飛機製造廠設備最為先進、技術力量最為雄厚。 廣東這兩家飛機製造廠,到1938年,就製造出了100多部飛機。 宋慶齡乘坐“樂文士”在廣州上空環遊 1923年,被任命為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的楊仙逸,與從美國學習航空歸來的黃光銳、楊官宇、周寶衡等組成基本力量,聘請美籍工程師及技工各1人,又從軍隊中挑選對機械製造較有研究的張漢權等20人為機械員,周寶衡為工務科長。 因經費不足,楊仙逸便利用廣州市大沙頭航空局旁的一棟紅樓為飛機製造廠廠房。廠內設備很簡陋,僅有電鋸一臺,其餘均屬小工具。 楊仙逸專門從美國購買了一批航空器材及100餘箱工具作為工廠的基本技術設備。 正式開工時,大家打開從美國購得的航空器材和工具的包裝箱,大吃一驚,原來,設備在美轉運途中已被竊去一大半。無奈,只好咬牙幹下去。 飛機由楊仙逸親自主持設計,設計時參考了美國寇蒂斯JN-4D Jenny飛機的特點,雙機翼,翼展長10.16米,機身長6.4米,巡航時速為128公裏,可作偵察、轟炸兩用。內設雙座,裝有炸彈架,可攜帶23公斤炸彈4個。 飛機的機身用木製成,動力裝置是1臺美國寇蒂斯公司製造的OX-5型8汽缸V型活塞式螺旋槳發動機,功率為66.2千瓦。其餘的主要部件和設備也都是國外製造的。 當時,孫中山的大元帥府在河南,他一有空,就乘電船至大沙頭,親自鼓勵廠裏的員工。 1923年5月,廣東飛機製造廠的中國第一架雙層螺旋槳敞蓋飛機成功製成。此後,經黃光銳、周寶衡等人多次試飛,並作了改進。 |
||||
1923年6月,舉行了正式試飛儀式,孫中山和宋慶齡親臨大沙頭機場視察。黃光銳還駕機搭乘宋慶齡環遊廣州上空一周。降落後,孫中山和宋慶齡在飛機旁拍照留念。 這架飛機以宋慶齡在美國求學時的學名“樂士文”命名。孫中山題下“航空救國”四字以資勉勵。宋慶齡用英文題詞:“這是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 之後,“樂士文”1號撥歸飛機隊使用。它曾參加惠州之戰,轟炸和掃射過敵軍。當時,該機後座尚未有槍架設備,只能由機械師操控手提機關槍作掃射 此後,廣東飛機製造廠又陸續製成“樂士文”2號、3號。 飛機廠被人縱火焚毀 1923年9月,楊仙逸隨孫中山赴惠州督戰,試制地雷時不幸犧牲。不久,美籍工程師因患腸熱症在二沙頭頤養園病故,飛機廠陷入無人管理的狀態。 10月底,飛機製造廠失火,廠內所有設備焚毀一空,制機工程遂陷於停頓。“樂士文”1號也在這次火災中被毀。 對於這次失火,有人說是陳炯明派遣奸細所為;又有說是該廠軍需人員企圖燒毀賬簿,吞沒公款。真正原因已湮沒於歷史風塵中。 1923年11月,陳炯明軍分四路進襲廣州,當前鋒部隊抵石牌時,廣州岌岌可危。孫中山大本營的飛機隊出動陸機三架(包括“樂士文”2號、3號)及水上飛機,由黃光銳、林偉成等人駕馭,用手提機槍低空掃射敵陣和投拋炸彈。最終,廣州防衛戰獲得勝利。 楊仙逸之後,陳友仁接任航空局長,他將飛機製造廠改名為飛機修理廠,遷往東山,以一皮革廠舊址為廠房。由原工務科長周寶衡任廠長, 當時修理廠的經費是由航空局直接掌握的,周寶衡曾向陳友仁要求增加經費,以恢復飛機製造工程,但陳友仁不同意。 周寶衡、黃光銳、楊官宇等人認為陳友仁是外行,曾先後離職到市公安局當交通督察,以示消極對抗,工廠一時陷於被動。 1926年6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航空處成立,由林偉成任處長,周寶衡等才回到航空處當飛行員,楊官宇為飛機修理廠廠長。1927年春,航空處派飛行員丁紀徐、周寶衡、黃光銳、楊官宇等赴蘇聯深造,廣州維溥造船廠廠長盧維溥被任命為飛機修理廠廠長。 盧維溥是留美學生,與孫科有親戚關係,自視甚高,曾譏笑飛行員是汽車夫,因而飛行員對盧心存疙瘩。 1927年冬,林偉成因涉嫌購機的經濟問題被李濟深撤職。張惠長任新的航空處處長。 1928年,盧維溥利用林偉成所購回的發動機,設計製成教練機一架,當新機試飛之際,各飛行員藉口新機設計有問題,相約不願試飛。 而新任航空處處長張惠長對盧維溥所設計的新機亦表示冷淡,盧在氣忿之餘,自駕新機在大沙頭機場開足馬力滑走,故意將機撞毀。 平均6個月生產一部“羊城”號 盧維溥毀機之後,張惠長乃任命航空學校教官梅龍安為飛機修理廠廠長。他將飛機修理廠作了擴充,命名為東山飛機製造廠,重新設計製造飛機。 1928年至1933年,飛機廠共製造“羊城”號9架。“羊城”號飛機全部採用國外發動機,機身與機翼則由廠內員工自行製造。 飛機的設計,是以發動機的大小而各有不同的,如羊城51號的發動機是美制OX5,羊城54號用的是美制和風式,平均每6個月僅能製成飛機一架。 當時,這些“羊城號”飛機調撥給空軍第三中隊作練習之用。蔣介石對江西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時,“羊城”號飛機經常飛到贛南革命根據地,偵察紅軍動態。 1934年初,東山飛機製造廠試製成“羊城”號係列中單翼偵察機一架。由空軍第三中隊副隊長郭漢庭偕機械員進行試飛,在作俯衝後上升急轉彎時,由於機翼所受壓力過大,左翼折斷,飛機急轉下墜,駕駛員跳傘獲生,機械員則隨機墜于天河機場附近死亡。 梅龍安在偵察機試飛失敗之後,將單翼機改制為雙翼輕型轟炸機,前座裝固定機關槍一挺,後座裝活動機槍一挺,巡航時速為161公裏,飛行半徑約480公裏,但飛行操縱係統則遠不如進口飛機的靈活。 周恩來乘坐廣東產飛機 陳濟棠主粵後,以東山飛機廠生產能力差為由,於1934年派周寶衡等籌建韶關飛機製造廠,以增強空軍力量與蔣介石抗衡。 韶關飛機製造廠1935年建成,廠房設計基本參照當時美國最新飛機製造廠的模樣,光基建費就花了35萬港元(當時一港元在廣州可買到花布18米)。 廠內設有金工、白鐵、機身、機翼、熱鑄、裝配、水電等車間,全廠職工500餘人。 在建廠時期,聘請俄裔美國人沙坎諾夫為首的外籍顧問團擔任技術顧問,沙坎諾夫為總工程師,並聘請留美學生謝零耀等20餘人分管技術工作和設計,還花了52萬美元,引進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飛機製造廠———美國“寇蒂斯-賴特”的一套飛機製造設備。 按這些設備的生產能力,每月可造飛機8架,相比起直接向外國購買飛機,便宜多了。 1935年韶關飛機製造廠開始自行設計製造“復興”號飛機。韶關飛機製造廠地處曲江之畔,飛機試飛跑道為臨江的一大片沙灘,故在飛機試飛時,有的飛機升力不夠,曾掉進曲江之中。
1936年5月20日,製造試飛成功第一架雙座教練機。之後,韶關飛機製造廠生產了“復興”號雙座偵察機9架。這些雙座偵察機前座可裝機槍兩挺,後座可裝機槍一挺,巡航時速為259公裏,飛行性能頗為良好,亦可當做轟炸機使用。這是抗戰期間中國自行研製並進行小批量生產的唯一機型。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中周恩來擔任調停任務,從延安到西安來回都是乘坐韶關飛機製造廠生產的“復興”號飛機。 當時,對於用“復興”號作周恩來的專機,有人有所擔心,但最終大家還是認為飛機的性能和質量不遜進口飛機。 最後,“復興”號運載著周恩來穿雲破霧,出色完成了任務。周恩來回到延安後,還和歡迎他回來的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在飛機前拍照。 廣東製造的霍克Ⅲ與日軍飛機格鬥 1936年底,陳濟棠垮臺,蔣介石委派梅龍安接管韶關飛機製造廠,並改名為第一飛機製造廠,廣州的東山飛機廠則改稱為第五飛機修理廠。 之後,韶關飛機製造廠繼續製造“復興”號飛機,前後共製成“復興”號飛機30架。 其間,工廠還奉命倣制美國霍克Ⅲ式雙翼驅逐機。當時,該飛機是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原本工廠準備製造30架,但剛製成4架,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飛機廠成為日機轟炸的重點目標,損失慘重,生產一度停頓。 最後,工廠將重要設備“化整為零”,轉移到韶關市區附近的深山之中,在巧妙的偽裝之下繼續生產。為防止暴露目標,採用夜間突擊裝配飛機。
韶關飛機製造廠總共製造出美國霍克Ⅲ式雙翼驅逐機10架,它們和“復興號”飛機一起,成為抗戰期間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特別是10架霍克飛機,全部投入到空戰中,或對日軍轟炸機作攔截,或和日軍驅逐機作格鬥,表現出色。華僑對廣東兩間飛機製造廠的建設貢獻極大,像韶關飛機製造廠,三任廠長周寶衡、林福元、梅龍安均為華僑,他們在美國時均已獲得工程師證書。兩間飛機廠裏的技術骨幹和技工,絕大部分是北美歸僑。 1938年,韶關飛機製造廠與廣州東山飛機製造廠合並,動用了17列火車及274輛卡車,遷往昆明,重組的飛機製造廠命名為中國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1939年工廠再遷到貴陽。 摘自新華網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