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使用的德國K-47雙座戰鬥機

        1927年,德國容克斯公司開始組裝一種全金屬的雙座戰鬥機,因為當時德國受一戰後條約限制,整個項目是在另一個名為A-48的民用飛機項目掩飾之下進行,並且在瑞典生產,這款戰鬥機就是K-47。 

        容克斯公司一開始並不太想發展K-47專案,或許跟它的高標準有關吧,戰機需要設計成雙座機型,在5000米高度要擁有和單座戰機一樣的飛行速度,飛行員和機槍手擁有極佳的視野,並且自衛機槍可以在任何狀態下射擊,其他方面還要求飛機結構堅固,能為機組提供一定的防護。

        K-47被設計成一種開放式駕駛室、全金屬低彈翼戰鬥機,機體採用金屬結構加光滑的金屬蒙皮,機翼下方與固定式的主起落架連接支撐,尾起落架為滑橇式,尾翼採用了比較少見的雙垂尾結構。

        機頭位置的發動機艙安裝過多種不同型號的發動機,其中比較好的如BMW獲權生產的普惠黃蜂式風冷發動機,輸出590馬力,驅動雙槳葉螺旋槳,能讓戰機達到約300千米/小時的最大時速,戰機油箱安裝在機翼翼根內。

兩名機組單獨坐在開放式的座艙中,飛行員在前,機槍手在後,背對飛行員而坐,並且為了方便射擊,他有一個吊籃式的座椅,武器為一挺7.92毫米風冷機槍。

        戰鬥機機頭上方固定安裝一挺7.92毫米機槍作為主要戰鬥武器,除了機背那一挺輔助機槍之外,還能在機翼下掛載2枚50千克炸彈,因此它也充當輕型對地攻擊機使用。

        以1930年左右的指標來看,K-47戰鬥機在部分技術上比較先進,在瑞典向多國代表進行了展示,不少國家都對它產生了興趣,蘇聯也購買了兩架用於測試,德國自己秘密購買了3架並運往蘇聯進行測試,最大的用戶是當時的我國,總共購入了12架,並在一二八上海事變中與日軍艦載機交戰。

        K-47對德國的航空技術發展很重要,在1930~1931年間,設計師在K-47戰鬥機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嘗試,其中包括安裝俯衝制動器、俯衝瞄準器等,還進行了俯衝實彈投擲實驗,這些技術累積成就了日後另一款明星裝備—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K-47戰鬥機空重約105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約1700千克,機長8.55米,高2.4米,翼展12.4米,最大飛行速度約300千米/小時(安裝不同發動機會有速度差異),巡航速度245千米/小時,最大升限8500米,滯空時間2小時。

        對於其他歐洲國家而言,K-47的全金屬單翼結構當然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人們對它的雙座設計表示很疑惑,認為不符合戰鬥機靈活作戰的需求,因此大部分國家都只是看看就好。

摘自:丹書戰史

德國容克飛機在中國軍機、民機各領風騷

容克F-13/F-13ge型客機

        二十世紀初,德國航空天才雨果·容克斯博士在1918年在德國德紹創辦了容克飛機工廠,從事民用運輸機的研製和生產。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設計並生產了一系列性能優秀的民用運輸機和客機,其忠實用戶包括當時處在軍閥混戰中的中國,即便國民政府完成了對全國名義上的統一後,容克式飛機依舊獲得了中國當權人物的青睞 。

        自1925年第一架容克式飛機飛抵中國至1945年軸心國戰敗最後一架容克式飛機告別中國的天空這二十年內,總共有種容克式飛機落戶中國,在中國各個軍事勢力和民用航空公司作為軍機和民機服役,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中國“容克”式飛機大家庭。以下本廠長將這些嫁入中國的“容克大嬸”們為大家細細捋來。

中德合資的歐亞公司所屬的F-13ge型郵政機

        1919年首飛的F-13型機是容克斯公司在容克J-12型通用飛機為基礎加以擴大研發的一種小型客機,其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容克斯公司的第一種商用飛機,也是航空史上第一種全金屬客機,在世界民航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F-13ge型是在F-13的基礎上換裝機翼、大功率發動機和金屬螺旋槳,顯著提升了運載量。

        1925年,山西軍閥閻錫山通過德商禪臣洋行訂購了1架F-13型,但運抵天津後於1926年2月被山東軍閥張宗昌擄去,1926年底禪臣洋行又為閻錫山補發了1架F-13型,1927年1月5日運抵青島後再次被張宗昌擄去。禪臣洋行補發的第三架F-13型機在青島卸貨後秘密組裝完成在張宗昌發現前直接飛往太原,最終成為閻錫山的專機,1929年8月墜毀,勃然大怒的閻錫山一氣之下取消了訂購後續新機的合同。張宗昌虜獲的2架F-13後將貨款付給禪臣洋行後由洋行派員組裝試飛,其中1架於1927年7月14日因颶風吹垮機庫被壓毀,另1架後併入東北空軍,做張學良專機使用。

        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從蘇聯購買了2架F-13型(陸基型和水上型各1架),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陸基型被蘇聯沒收運回蘇聯,水上型於九江因發動機故障迫降後被吳佩孚軍摧毀。

        1928年11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向容克斯公司訂購了2架F-13ge型,1929年4月交付,其中1架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期間被日軍炮火摧毀,另1架使用到1936年退役。

        陳濟棠主政的廣東當局和盛世才主政的新疆當局也分別於1928年6月和1931年11月與容克斯公司商談6架和2架F-13型機的購買事宜,後因故流產。

        此外,國民政府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資(中國占股三分之二,德國漢莎占股三分之一)於1931年3月成立的歐亞航空公司也擁有2架F-13ge型用作快速郵政機使用,公司編號“歐亞三號”和“歐亞四號”。後都毀於抗戰。

性能資料

乘員:2人(機組)+4人(載員)

長度:9.59米(F-13)/9.8米(F-13ge)

翼展:14.8米/17.75米

高度:3.5米/4.1米

空重:951千克/141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640千克/2300千克

發動機:一台賽馬IIIA型直列六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185馬力(F-13)/一台容克L5型直列六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310馬力(F-13ge)

最大飛行速度:173千米每小時(F-13)/160千米每小時(F-13ge)

最大航程:1400千米(F-13)/980千米(F-13ge)

容克A-20L型高速郵政機

        1922年首飛的該型機是在容克20型水上偵察機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快速郵政機,設計初衷用於運送郵件和小型郵政包裹使用,但因其良好的性能也可用於訓練、偵察和巡邏等軍事任務。

        1925年4月14日,山西軍閥閻錫山通過禪臣洋行訂購了1架該型機,9月28日運抵天津後因戰亂而無法運往太原,於1926年2月被山東軍閥張宗昌擄走,7月14日因颶風吹垮機庫而被壓毀,1926年底,禪臣洋行向山西補發1架該型機,1927年1月5日運抵青島後再次被張宗昌擄走,編入山東空軍,後下落不明。

性能資料

乘員:2人

長度:8.3米

翼展:15.35米

高度:不詳

空重:97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500千克

發動機:一台容克L2型直列六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22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8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000千米

武器:編入山東空軍後在後座加裝一挺路易士活動機槍

容克A-35型高速郵政機/K-53型雙座戰鬥機

        1926年首飛的A-35型是A-20L型的發展型,設計初衷用於運送郵件和小型郵政包裹使用,但因其良好的性能也可用於訓練、偵察和巡邏等軍事任務。K-53型則為容克斯公司設在瑞典的AB航空工業工廠在A-35的基礎上發展的輕型雙座戰鬥機。

        1927年,山東軍閥張宗昌向禪臣洋行購買了10架K-53型機,第一批6架於9月1日運抵濟南,其中1架於12月初在徐州和北伐軍的1架波利卡波夫R-1型偵察機爆發空戰,該場空戰是發生在中國上空的第一場空戰。第二批4架因濟南被北伐軍攻克而被直接運往奉天,連同之前的6架一起被東北空軍接收,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日軍虜獲。

        陳濟棠主政的廣東當局於1928年12月11日購得1架K-53型機,1929年7月3日交貨,後在“兩廣事變”後併入國民政府空軍;南京國民政府分別在1928年10月15日和11月17日通過禪臣洋行購買了9架K-53型機,其中1架因德方試飛員操作失誤於2月15日墜毀,容克斯公司負責賠償兵於1930年3月18日補送1架K-53型。這批飛機編入國民政府空軍第三、第五中隊參加中原大戰。

        1930年,主政山西的閻錫山通過禪臣洋行購買了1架A-35型機,因中原大戰而合同告吹,禪臣洋行試圖將該機出售給張學良但未成功,後將該機改造成K-53型後授予四川軍閥劉文輝,途徑洛陽時被南京國民政府扣留沒收,併入國民政府空軍使用。以上飛機在1937年全部停用。

性能資料

乘員:2人

長度:8.21米

翼展:15.94米

高度:3.5米

空重:1100千克(A-35)/1050千克(K-53)

最大起飛重量:1600千克/1700千克

發動機:一台容克L5型直列六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31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206千米每小時(A-35)/200千米每小時(K-53)

最大航程:580千米(A-35)/825千米(K-53)

武器(K-53):兩挺7.7毫米維克斯固定機槍(機首兩側),兩挺7.7毫米路易士旋轉活動機槍(後座),25千克炸彈2枚

容克W-33型運輸機

        1926年首飛的該型機是F-13型客機的後繼型,投產後曾創造了多項飛行記錄,曾以37小時飛行3500米橫渡大西洋,轟動一時。

        1929年馮玉祥主政的河南當局以洛陽航校的名義通過禪臣洋行購買了3架該型機,其中1架在中原大戰中多次執行偵察任務,被國民政府空軍的O2U-1D偵察機擊傷迫降在蘭封,成為中國航空史上第一架被擊落的飛機,該機後被修復後投奔國民政府空軍。另外2架因中原大戰爆發被禪臣洋行運往馬尼拉暫存,後於1929年12月售予國民政府,調撥給航空測量局使用,編號“測量2”和“測量7”。

        1930年6月,閻錫山主政的山西當局向容克公司訂購了1架有武裝的該型機,但因中原大戰而流產,其後禪臣洋行試圖將該機售予東北當局,但張學良並沒買賬。

        此外,國民政府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資的歐亞航空公司也擁有6架該型用作快速郵政機使用,公司編號“歐亞一號”、“歐亞二號”、“歐亞五號”、“歐亞六號”、“歐亞七號”和“歐亞八號”。抗戰爆發後,“歐亞七號”被航空委員會徵用,移交給中國空軍,1940年12月8日被日機炸毀。

性能資料

乘員:2~3人

長度:10.5米

翼展:17.75米

高度:3.53米

空重:122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500千克

發動機:一台容克L5型直列六缸液冷活塞發動機,單台31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8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000千米

武器:河南空軍在機身頂部加裝了槍架和一挺路易士機槍

容克W-34hi型客機

歐亞航空公司“歐亞二號”W-34hi客機,該機損毀後“歐亞二號”由W-33型機繼承

        1926年首飛的該型機是與W-33型一樣同為取代F-13型而設計,1934年~1935年,山西、江蘇兩省共同集資通過禪臣洋行購買了3架該型機,供航空測量局使用。其中2架於1935年交付,使用後不久因飛行員操作失誤先後墜毀,隨後又追加訂購了1架,1937年航空測量局裁撤,剩餘的2架該型機移交給航空委員會。

        此外,國民政府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資的歐亞航空公司也擁有7架該型用作小型客機使用,其中1架於1933年3月在德國接收後在阿爾卑斯山試飛時墜毀,機上人員全體殞命。1935年2月22日、5月11日、11月27日各墜毀了1架。抗戰爆發後1架該型機被航空委員會徵用,一直使用到1945年才退役,是歐亞航空少有的服役到抗戰勝利後的容克飛機。

性能資料

乘員:2人(機組)+6人(載員)

長度:10.27米

翼展:17.75米

高度:3.53米

空重:17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200千克

發動機:一台寶馬132A型星型九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65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26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900千米

容克K-47型雙座戰鬥機

        1929年首飛的該型機是在容克A-48型快速郵政機基礎上發展的武裝型,由容克斯公司設在瑞典的AB航空工業工廠生產,全部用於外銷,主要銷往中國。

        1930年11月,禪臣洋行將1架該型機運往上海展銷,1931年1月前往南京進行飛行表演,後被南京國民政府購買,並追加購買了6架。陳濟棠主政的廣東當局在5月13日通過禪臣洋行購買了3架該型機,8月22日運抵上海後被南京國民政府扣留,10架K-47全部編入國民政府空軍第二中隊(編號P-1~P-10),期間有2架在1932年1月的訓練中失事損毀。1932年“一二八事變”期間多次參加與日機的空戰。有1架日軍三菱十三式艦攻被該型機擊落,同時由石邦藩駕駛的戰機被日機擊傷迫降。

斷臂將軍石邦藩的座機,它曾身中68槍。

性能資料

乘員:2人

長度:8.55米

翼展:12.4米

高度:2.4米

空重:10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635千克

發動機:一台寶馬“大黃蜂”A-2型星型九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600馬力

最大航程:490千米

武器:兩挺7.92毫米LMG-08/15型固定機槍(機首兩側),一挺7.92毫米LMG-08/15型活動機槍(後座),50千克炸彈2枚

容克A-50型教練機

        1929年首飛的該型機主要用於訓練和私人運動機使用,1930年閻錫山主政的山西當局向容克斯公司訂購了1架該型機,後因中原大戰影響交易告吹,後被日本接收。

        1933年全國發起的獻機救國運動期間上海天廚味精廠集資11萬元購買了1架該型機捐獻給國民政府。1933年7月運抵上海,試飛時因德方操作失誤受損,運回瑞典修理後於1934年3月重新交付,並附贈了1架該型機作為補償,於1934年3月18日交付,命名為“天廚附號”,後移交給中國航空協會上海飛行社使用。由於性能不適合用作戰鬥機,該型機退居二線在筧橋和南昌基地當高級戰鬥機使用至1938年。

天廚味精廠捐贈的“天廚”號

性能資料

乘員:2人

長度:7.12米

翼展:10.02米

高度:2.4米

空重:36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600千克

發動機:一台阿姆斯壯·西德利·“香貓”型星型五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88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172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600千米

容克JU-52/3M型客機

        1932年首飛的該型機是容克斯公司研製的最著名的運輸機,也是航空史上最著名的運輸機之一,昵稱為“容克大嬸”或者“鋼鐵安妮”,具有結構堅固、用途廣泛、起降距離短、對場地要求不高,自問世起就廣受各大航空公司的歡迎,總共有40各國家使用過該型機,有些一直作為客機使用到1980年,至今仍有部分可以飛行的該型機。

        1934年9月6日,應德國駐華大使館要求,1架曾在漢莎航空服役過的JU52客機被送往上海展銷,並在多地進行飛行表演。1935年4月該機被中國政府買下,作為蔣介石專機使用。以飛行平穩深得“委座”讚賞,蔣多次搭乘該機四處視察。“西安事變”期間,宋美齡曾搭乘該機前往西安營救蔣介石。

        此外,國民政府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資的歐亞航空公司也擁有10架該型用作客機使用,編號“歐亞十五號”~“歐亞二十五號”,歐亞航空以該型機為基礎開闢了多條遠端航線。抗戰爆發後,歐亞航空公司的該型機多次遭到日機的攻擊,“歐亞十五號”、“歐亞十七號”、“歐亞二十號”、“歐亞二十二號”和“歐亞二十四號”先後遭到日機的攻擊而損毀或被擊落;1939年4月,“歐亞十九號”在執行河內-昆明航班任務中遭到六架日機圍攻,德籍機長約翰內斯·拉耶特憑藉高超的技術擺脫了日機糾纏,將重傷的飛機迫降在深山中,在修復後於半年後駕機飛回昆明。

        為了補充損失,歐亞航空又引進了3架該型機補充損失,其中1架還沒投入運營就被日機擊落,1941年8月1日,中國和德國斷交,歐亞航空公司的德方人員全部撤離。同年12月,歐亞航空設在香港的維修站遭到日機轟炸,4架該型機被日機炸毀。隨後該機的機隊因為失去了德方的維護逐漸失去了飛行能力,1943年3月歐亞航空公司宣佈破產,剩下的1架該型機被中央航空公司接收。

性能資料

乘員:機組2人+載員17人

長度:18.9米

翼展:29.25米

高度:6.1米

空重:597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9210千克

發動機:三台寶馬“大黃蜂”型星型九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575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271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950千米

容克JU-160D型客機

        1934年首飛的該型機是以容克JU-60型機為基礎研發的小型客機,1937年偽滿洲國的滿洲航空公司(滿洲航空株式會社)自日本接收了2架該型機投入運營,1945年後被蘇聯擄走。

        中德合資的歐亞航空公司也曾在1935年短期運營過1架該型機,編號“歐亞十四”號,但很快就因為在一次事故中受損,運回德國修理後再也沒運回。

        此外國民政府曾計畫購買54架該型機的軍用型的散件並在江西萍鄉組裝,抗戰爆發後該計畫取消。

性能資料

乘員:2人(機組)+6人(載員)

長度:12米

翼展:14.32米

高度:4米

空重:232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450千克

發動機:一台寶馬132A2型星型九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66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40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200千米

容克JU-86Z-2型客機

        1936年首飛的該型機是容克斯公司應德國航空部要求研發的高速客機,並要求保留轟炸機的發展潛力。

        1937年10月到1939年偽滿洲國的滿洲航空公司(滿洲航空株式會社)向容克斯公司訂購了17架該型機,其中14架交付,剩下的3架因為歐洲戰爭爆發被德國空軍徵用而未交付。投入運營後主要執行瀋陽至日本的航線,同時供日軍和偽滿洲國軍隊執行運輸、偵察等任務,1945年剩餘可飛的該型機被蘇軍擄走。

性能資料

乘員:機組3人+載員10人

長度:17.6米

翼展:22.5米 

高度:4.7米

空重:52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8200千克

發動機:兩台寶馬132DC型星型九缸氣冷活塞發動機,單台840馬力

最大飛行速度:375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1000千米

摘自網站:飛行簽派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