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將軍

        史迪威不適合中國, 他在處理不同國籍代表的問題時,缺乏靈巧的手腕,同時他也無法解決在中國所面對的政治問題。如果純粹讓他擔任軍事指揮官,他可能會做得很成功,相反地,他在中國的角色比較像是外交官而非戰略家,因此他的熱情適得其反。

        史迪威被迫在中國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他是中印緬戰區的美軍總指揮,又是中國陸軍的參謀總長,和對中國租借法案的主任,以及東南亞司令部的美國代表。這樣多重的責任,從一開始就讓史迪威窮於應付,不過沒有一個任務的困難度比得上他擔任蔣委員長的參謀長。

(蔣委員長與史迪威看來十分友好)

        當馬歇爾要求史迪威前往中國時,也知道史迪威並非外交才,但是馬歇爾希望史迪威的中國經驗,能夠讓他整合不同的政冶勢力,並且增加中國陸軍的能力和效率。只可惜狀況並沒有如此單純,史迪威一直試圖讓中國陸軍重振,卻導致了他在一九四四年被召回的命運,並且加深了他和陳納德之間的歧見。

        他認為國民黨政府的領導是不值得信賴的,所以堅持要求蔣委員長給他全權委任狀,好讓他以參謀總長的身分,重新組織國陸軍。而蔣委員長對此加以拒絕。雖然蔣委員長迫切需要一支强大而有效率的陸軍,但卻對重組中國陸軍的政治效應感到不安,因為這等於是投降,所以他拒絕接受史迪威的要求。很自然地,當陳納德提出了有別於史迪威的計晝時,蔣委員長當然是欣然受, 並且成為其主要的支持者。

       蔣委員長於一九四三年一月九日致羅斯福總統的,封電報中,描述了他對陳納德計畫支持的觀感,在中國境內的空中攻勢,其巨大潛力已經由一支數量少且補給缺乏的部隊所展露。我深信及早展開空 中攻擊是可行的。由於此地的戰術態勢正佔上風,任何補給、物資和員的需求問題,都不會削弱盟軍為空戰所作的努力。我相信投資報酬率絕定超出想像。只要能夠進一步削弱日軍的空中武力,並且對其新佔領地的海上運輸航線加以打 擊,一定會對我們在中國向日軍的攻勢大有助益。

       可以預期,史迪威對蔣委員長一提議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接受,他甚至透過自己在五角大廈裡的關係發動一場宣傳戰。史迪威向馬歇爾提議,如果蔣委員長不肯接受他的要求,美國就該對蔣委員長以交換條件逼他就範,也就是說除非蔣委員長向意合作,否則對華軍的支援將予以停止。史迪威相信,中國對美國物資的依賴,正好是讓他能夠迫使國民黨領導人接受他看法的有利之處,而他的看法也正是許多五大廈裡高級官員的看法。

       史迪威相信只有採取强硬的手,才是和中國人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他不但私下如此想,就連在公開場合也曾發表過這個竟見。史迪威是這 麼說的:「我們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要求他作出一個承諾。」可惜,這卻不是白宮的看法。

       史迪威的交換條件政策被認為是極其笨拙的手法,這也導致了他的失勢。史迪威對蔣委員長及其政府,一向都以尖酸刻簿的口吻加以批評,這不但在五角大廈人人知道,就連在重慶也已不是祕密。因此,在國民黨內自然引起一片反彈,更致使史迪威在白宮的影響力如江河日下,羅斯 福總統的顧問們甚至開始公開批評史迪威,並議將他召回。

       為此,羅斯福總統最後接受了蔣委員長的建議,給了陳納德一支增援部,並且賦予他在中國的獨立指揮權。一九四二年三月,羅斯福總統告訴蔣委員長,他打算讓陳納德指揮一支在中國成立的新 的部隊,只要情況許可,這支軍隊將有五百架飛機,並且將增加駝峯的運輸容量。在對馬歇爾解釋他的觀點時,羅斯福還指出,史迪威並不相信中國空中戰力的潛力,也不贊同蔣委員長對陳納德計畫的認同。更重要的是,基於如何維持中美間良好關係的考量,羅斯福對馬歇爾說,他除了答應蔣委員長的要求,別無選擇。同時羅斯福也警告馬歇爾,史迪威和蔣委員長交涉時用錯了方法,如果他再用這種高姿態對待蔣委員長,只好取消他的任命,將他召回。

       陳納德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三日,不升為少將,並且在三月十一日成為新成立 了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指揮官。

       史迪戚並不否認以空中攻勢對付日軍有成功的可能,也不否認這或許將取得相當的成果,但他真正擔心的是,當陳納德的攻勢使日本人遭受重大損失時,日本人就會對十四航空軍的前進基地發動加倍的攻勢。他不像陳納德那麼樂觀地相信中國陸軍有能力阻止 日軍前進。如果中國人失敗了,日軍必然會推進到如同待宰羔羊的昆明和重慶。只有一支訓練有素和裝備精良,地面部隊才能阻擋得住日軍,而迪威認為中國人是不可能組成這種部隊的,所以他建議羅斯福總統唯有重組中國陸軍,進行對緬甸的次擊以便重開滇緬公路,陳納德的計畫才有成功的機會。

       不過羅斯福總統還是不顧他的事顧問們的反對,決定採行陳納德的空中攻勢計畫,因為他相信這絕對能快速而有效地擊敗日本。甚至還下了道命令,指示陳納德可以直接和他 聯絡,好讓他知道空襲的進度。同時增加駝峯的空運分配。但是羅斯福所作的承諾並沒有完全實現,這也造成陳納德和史迪威,蔣委員長和羅斯福總統之間的緊張。

       一直要到一九四三年五月,第十四航空軍才接收到補充的飛機。在此之前,他們依然承龔前輩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和駐華空軍的運作游擊戰的方式,在戰術、精神上都和飛虎隊沒什麼兩樣。由於氣候惡劣和油料短缺的影響,他們的出勤任務受到巖重地限制。

       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和四月間,第十四航空軍只執行了兩次攻擊任務,四月八日,攻擊印度那的目標。四月二十四日,攻擊位在緬甸的南渡礦場。另一方面,日人可沒像第十四航空軍有 裝備和油料短缺的問題,於是充分利用機會,對在中國境內的美軍基地發動一連串的攻勢。這些空襲使美軍付慘重一代價。

       迪威對陳納德一敵意特別深。根據史迪威的說法,陳納德自已向蔣委員長保證第十四航空軍能夠有效地阻止日軍,當他做不到時,史迪威認為陳納德為自己找了個藉口。他告訴蔣委員長他 不可能有足夠補給給他。

       深知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陳納德如何阻止攻勢:他(陳納德)自己桶了個大樓子,然後把錯誤怪罪在那些老早就發現錯誤並尋求解決方案的人身上。他既沒有摧毀日軍的補給線,也沒有造成日軍的撤退。相反地,我們所作的準備,卻造成我原先所預估的結果,就是引起了日本人的反擊。現在他終於承認,這是地面部 隊所法無處理的,即使動用他可以得到的所有空中支援也一樣。

       史迪威所關心的是,如果陳納德不去職,蔣委員長不可能被說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會和美國指揮部合作。史迪威和馬歇爾的通訊中,不斷要求將陳納德替換掉。但基於政治 上的因素,陳納德必須留住,至少目前理應如此,史迪威沒有選擇的餘地,只得接受此一事實。

       暫不論史迪威和陳納德之間的私人恩怨,史迪威大概也看得出陳納德所預言的中國災難,有成為事實的可能,所以答應將原用在B-29計畫的物資,每個月撥出一千五百噸給陳納德使用。至於將B-29集中用在對付漢口附近日軍基地的計畫,則不是史迪威能夠作主的事。他不能援權給陳納德,但他答應將把此要求傳給陸軍部並請求指示。果不其然,阿諾德將軍決定B-29用來對付日本本土的工業設施,而拒绝讓陳納德用這些轟炸機掃射或轟炸正在合圍的日軍。

       蔣委員長和史迪威的緊張關係,在重慶和華盛頓本來就不是祕密,可是蔣委員長對史迪威敵意之深,於是美國派出了副總統華萊士來到了中國,希望能了解兩人之間的摩擦,事情也出乎華萊士意料之外。華萊士離開中國以前,就已經認為依此 地的情勢看來,實在有必要召回史迪威,並且重視陳納德的需求。華萊士的最初想法是讓陳納德取代史迪威,在中印緬戰區美軍指揮官的地位。但是在陳納德的助手,約瑟夫.艾素普指出陸軍部根本不可能贊成陳納德的新任命後,華萊士才放棄提名陳納德,而改提阿爾白特、魏德邁將軍作為史迪威的後繼人選。雖然華萊士原本認為陳納德是史迪威位子繼任者的理想人選,但他也發現了陳納德的局限性,尤其是他和五角大廈領導階層間的緊張關係。不過在決定不由陳納德接任史迪威之後,華萊士認為不該讓阿諾德將軍和史迪威由於個人因素 ,而妨礙了陳納德的空中攻擊計畫。

       但是羅斯福幾乎沒有辦法忽視他的幕僚發出如此强烈的推薦聲音,所以,史迪威在中印緬戰區美軍指揮官的地位是暫時保住了,陳納德可以取得任何多餘的補給物資,但是他的作戰不可以影響史迪威在,緬甸的作戰,也不可以破壞史迪威重組中國陸軍的努力。

       九月中旬,陳納德面臨了自一九四二年日軍入侵緬甸以來最關鍵的時刻。當日軍正向桂林行軍時,陳納德和蔣委員長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更多的汽油和其它的補給,並希望能在日軍進入桂林之前,把他們擋下來,直到中國增援的軍隊到達座城市為止。他們的請求是透過史迪威辦公室送出去的。史迪威收到這分緊急要求時的神情十分篤定。就他的認知,目前華東的處境根本是沒有希望的,如果送出更多的物資,只不過讓這場災難更加複雜。他相信真正該做的,是讓蔣委員長同意重組中國陸軍,並且將之置於自己的指揮之下。為此,史迪威駁回了陳納德的請求,希望藉著華東的危機,讓蔣委員長真正了解中國軍事危機的實情。很不幸地,蔣委員長認為史迪威故意不同意陳納德的請求,是為了要將資源用在他自己的緬甸戰役上,因而加深了蔣委員長要求召回迪威的決心。

       史迪威之所以拒絕協助陳納德,主要是基於他長久以來即相信,空中武力有其限制,以及他個人對中國狀況的評估。在收到陳納德近乎絕望的要求信函後,史迪威暫時脫離緬甸戰場,來到中國戰場的前線探察。九月十四日,史迪戚飛往桂林,對該城市的防衛狀況以及第十四航空軍基地作了一番視察。他的視察更確定了目前中國的危急狀況很巖重,他認為這已是【用繃帶都不可能止得住的大傷口】。

       史迪威他寫了一封信給馬歇爾,在馬歇爾寫給蔣委員長的信中,羅斯福總統再次强調,如果想讓中國的危機出現轉機,讓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是十分必要的,現在時間已經不夠了,過去幾個月以來,我一直敦促你要採取必要的手段,以阻止逐漸向你和中國逼近的災難。由於你現在還未讓史迪威將統領中國所有的軍隊,我們目前正面臨著失去華東主要據點的危機,而且正面臨著無可挽回的局面…,實際上這封由華頓送給蔣委員長的最後通牒,已經觸怒了蔣委員長。

       蔣委員長在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收到信的第六天作了回覆。一這封信裡,蔣委員長對史迪威的敵意表露無疑,這也是第一次羅斯福清楚得知他的想法。蔣委員長指出史迪戚不斷地失去和他合作的機會,他不相信在經過兩年半後的今天,史迪威會有改變的可能。指定史迪威成為他的戰場指揮 官,將會是一件明顯而必然的災難,更糟的是,這將會對中美軍關係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雖然他不反對由美國軍官擔任戰場指揮官,不過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讓史迪威來擔任這角色,我不能把這重要的任務交給史迪威將軍,我也會要求他辭去中國戰區的參謀總長一職,並且請求解除他在此戰區所擔任的職務。

       蔣委員長的這封信函,在華盛頓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造成盟軍可能中斷在中國繼續努力的危機。馬歇爾將軍要求總統,强迫蔣委員長接受史迪威作為其戰場指揮官,要不就中止美國對華援助及軍事支援。馬歇爾相信只要總統跟蔣委員長說清楚,如果他不停止對史迪威的敵視,那麼華盛頓就不打算支持重慶政府,如此一來,蔣委員長就不得不接受史迪。而陸軍部長亨利L.史提姆不但同意馬歇爾的說法,而且更進一步告訴羅斯福總統,初果史迪威被召回,那麼往後派去取代史迪威的人,都可能因此而蒙上陰影。根據史提姆森的講法,美國不斷地支援蔣政權和陳納德的作戰,等於在削弱其它戰區的資源,而在中國戰區 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這樣的投資根本不可能得到回收。如果史迪威被召回,中國在軍事力面勝利的可能性便消失殆盡,隨著史迪威的退出,中國人必將面臨更大的失敗,而美國的軍事投資也隨即成為泡影。

       在試圖了解中國所發生的危機時,羅斯福體會到,隨著對日戰事的推 進,情勢已有所改變。中國不再是過去所曾經假設的,是擊敗日本的必要因素。根據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意見,中國在美國擊敗日本計畫中,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若果真如此,解決這場難題只解除史迪威在中國的指揮權一途,但還是可以讓他繼續指揮緬甸戰役。反正史迪威在中國是否將被替換,已經不會影響美國擊敗日本的計晝了。這樣作,不但可以緩和蔣委員長的怒氣,也可以讓史迪威繼續指揮緬甸戰役。對羅斯福而言,這正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蔣委員長拒絕接受羅斯福的提議,讓史迪威繼續在緬甸從事作戰。他提出批評,如果史迪威在中國都無法承受指揮官之重責,也沒有理由相信他在緬甸能做得好,所以蔣委員長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羅斯福找一位能替代史迪威的美國軍官,和他一起合作,合力挽救目前中國所遭遇的危機,並且達成擊敗日本的目標。

       蔣委員長的堅持讓羅斯福除了召回史迪威以外,別無他途,於是羅斯福在一九四四年十月十八日召回史迪威,解除他在中印緬戰區的所有職務, 安排他到五角大廈坐辦公桌去。同時總統並指派阿爾伯特.魏德邁將軍,接替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

       史迪威的召回,代表蔣委員長和陳納德在外交上的勝利,也是他們在這場戰爭中最後的一次優勢。在很多方面,史迪威的召 回對陳納德的問題上並沒有什麼幫助,相反地,史迪威的召回反而預言了第十四航空軍在中國任務的結束。陳納德往後在中國的日子,種種發生的事情來得太快,使得他根本來不及反應。在美方壓力下,最後他在中國退休,返回國內,無法在中國享受日軍戰敗的喜悦,所以走得也並沒史迪威將軍光榮。
 ( 此文摘自飛虎隊之書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