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1野馬式(Mustang)

       1943年秋,P-51戰鬥機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上參戰。中印緬戰區的第311戰鬥機大隊和中國戰場上的中美航空兵部隊首批裝備了P-51戰鬥機。在抗日戰爭最後兩年中,中美飛行隊的P-51戰鬥機以廣西、湖南西南部地區為依託,發揮其作戰半徑大的優勢,不斷深入到湘北、鄂、粵及滬寧一帶日軍佔領區,猛烈襲擊日軍的機場、運輸船隊。在P-51等飛機的衝擊下,日軍失去在中國的制空權。

       P-51的機身設計短小精悍,搭配有著層流翼構型的 主翼,使得P-51擁有絕佳的飛行性能。而滑油和冷卻水的冷卻器順勢由機尾向前延伸至機翼下方,由於不像噴火式等戰機將冷卻器裝置在機翼上,因此P-51擁有較一般戰機更大的燃油籌載。發動機的馬力也有所提升。同時轉戰太平洋戰場上的P-51型火力强及續航力强,護航B-25轟炸台灣,也成功護衛B-29轟炸機群進行轟炸日本的任務,野馬機在戰時被大量生產以提供各盟國使用。

       武裝方面,兩翼白朗寧MG53-2 12.7mm機槍各3挺,兩翼副油箱或1000磅炸彈翼下掛架各1個,翼下掛點外側並能各再外掛3枚12.7cm火箭。

       他優秀的性能足以和當時軸心國(德、義、日)的主力戰機如Bf-109、Fw-190、零戰或隼等戰機對抗,一點問題都没有,被譽為"殲擊機之王"。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中美混合團第5大隊的6架P-51戰鬥機將1架日本百式運輸機押解到湖南芷江機場。日本洽降代表、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在這裏正式向中國軍政當局投降。P-51戰鬥機與"芷江受降"一道載入了中國抗日戰爭史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