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製飛機的歷史尋蹤

        1903年11月12,美國萊特兄弟(Wilbur & Orville Wright)製造的飛機飛上了天空,此次的飛行36.6公尺,開啟人類的飛行紀錄。

        一般認為,這是第一架能飛上天空的動力飛機。8年後的1911年我國就有飛機製造廠,能自行設計飛機,所以我國航空工業起步與美國家差不多。1939年8月27日,德國的亨克爾飛機製造公司發展出一架沒有螺旋槳的飛機,它配備一具渦輪噴射引擎時速598公里,至空時間10分鐘,型號He-178是世界第一架噴射機;7年後的1946年我國開始研發噴射戰鬥機,時間上並不晚。我國航空工業區步不晚,但成效不彰,有其背景因素。

我國的航空工業

        廣東和廣西與西方接觸的時間很早,廣東省不少人居住在國外,廣東更是中國的僑務大省,海外粵籍華僑居全國第一,這些人成為廣東發展航空工業的寶貴資產,所以我國製造飛機從廣東開始。

        1907年,廣東華僑在金山的奧克蘭租用一家工廠,開始製造飛機。1909年9月21號傍晚,馮如駕著「馮如1號」飛機起飛,飛行高度4.5米,飛行距離2641英呎,比萊特兄弟的手背記錄還要遠了1788英尺,這是飛行為馮如打開了知名度。1909年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考察家報》、《舊金山呼聲報》等英文日報,分別以〈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百人抛的後面〉,〈中國人駕駛自製的飛機在空中飛行〉為題,報導馮如製造飛機即試飛成功的經過。19 10年10月,馮如製造出另一架飛機「馮如2號」在舊金山的飛行比賽中獲得優等獎。馮如因而紅極一時,許多飛機公司想要聘用他,他表示:「為祖國貢獻出我的菲薄的才智,是我平生的願望。」

        馮如瞭解,飛機在軍事上有至高點,剛好日俄戰爭結束不久。他表示,日俄戰爭非常不利於祖國,飛機為軍事上不可缺之物,與其花數百萬製造戰艦,不如用這些錢製造數百架飛機,若有千架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慮,1911年2月,馮如在廣州設立了飛機製造廠,名為「廣東製造機械公司」後改名「廣東飛行器公司」,並擔任總機師,製造飛機希望能貢獻才能給中國的航空工業。1912年3月,製成一家與「馮如2號」相似的飛機,這是中國國內製程的第一架飛機。

        馮如於1884年1月12日生於廣東恩平,1895年跟隨舅父到美國舊金山謀生,他先後在船廠、電機場和機械製造廠當過學徒和工人,由於對機械有興趣,從工作中獲得不少相關的知識與技術,而進入航空領域。19 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東燕塘機場公開飛行表演,飛機在50多米空中急速轉彎時,失速墜機身亡。

        受馮如影響,國父孫中山先生體會到航空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曾說:「飛機一物,自大於行軍」,在致南洋革命同志涵中提到:「飛機為近世軍用最大的利器」,中央航校(今空軍官校)第二期招生簡章上,他提出「航空救國」的概念,這四個字刻成碑文目前放在南京紫金山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內。

        1913年9月,北洋政府的袁世凱政府採納法國軍事顧問白理安的建議,在北京南苑建立國立南苑航空學校(兩年制)聘請行秦國镛校長,並附設飛機修理廠,聘請潘世忠先生擔任行校航空機械教官和飛機修理廠廠長,南苑航校是我國最早的航空學校。潘世忠為上海青浦人,1889年出生於建築師家庭。1904年赴法留學,先後就讀於里爾機機專門學校和藍斯狄伯特生飛行學校,獲得國際航聯飛行證書。1930年病逝上海。

        南苑航校飛機修理工廠再潘世忠主持下,於1914年高德隆及法曼飛機為藍本,設計一架雙翼雙坐飛機,機首裝有一庭湖北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機槍,動力採用漢陽兵工廠仿製法國葛萊姆(gnome)80馬力發動機,該機身漆有「1」號標誌,稱為「槍車」由蔣逵、何士龍試飛,這是中國最早製造的武裝飛機。

        1918年2月,北洋政府在福建馬尾成立了海軍飛機工程處,實際上的飛機製造廠,有巴玉藻擔任主任,王助、王孝豐與曾貽經為副主任。1919年製造出我國第一架軍用水上飛機「甲式一型」教練機。該機在馬尾上空400公尺飛行時,機身中間斷裂,人機俱毁。以後發展出十多種各型水上飛機,並仿照弗力提教練機14架,道格拉斯6架。1928年5月,巴玉藻代表我國出席德國柏林的萬國博覽會,他在會中表示:「我國製造飛機的數量少,在質量上外國沒有比我們強。」以後事實證明了此點。

        1929年6月30日,巴玉藻病逝福州,巴玉藻病逝後,王助接任馬尾海軍製造飛機處處長,先後出任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監理,航空研究所副所長。1948年12月來到台灣,在台灣省立工學院(現功大學)機械系擔任教授。1965年3月病逝台南。

        1922年,廣州飛機修理廠造一架雙翼雙座的教練機。國父孫中山先生命為「樂士文號」國父孫中山先生伉儷曾於機前留影,夫人宋慶齡女士還同乘該機,傳為我國航空話。1927年,梅龍安先生擔任廣州飛機修理廠廠長,繼續研發飛機,推出一系列「羊城號」飛機。

        1929年,航空署上海虹橋航空工廠,在饒國璋指導下,仿法國的高德隆五九式戰機,發展出「成功號」飛機。1934年,廣西桂林軍閥設立了廣西航校柳州機械廠,聘請美國華僑朱榮章擔任總工程師。1937年春,發展出木製雙翼單座驅逐機,試飛後,性能不錯命,名為「廣西三號」驅逐機或是「朱榮章號」但未大量生產。

        1934年4月,廣東地方政府與美國寇蒂斯.萊特飛機公司合作,建立韶關飛機修理廠。1936年秋,兩廣政變失敗後,由南京政府接收改名為韶關飛機製造廠。聘請美國人查爾斯.戴(Charles Day)擔任總工程師。1936年5月20日,成功試飛「復興號」,該機為雙翼雙座教練機,抗戰前完成5架該型飛機。1938年完成12架,1940年工廠遷至雲南省昆明市,完成8架,共完成20架。

        1936年12月,周恩來擔任西安事變的調停工作,穿梭於延安與西安間,都是乘坐韶關飛機製造廠生產的「復興號」。有人擔心周恩來乘坐「復興號」的安全問題,事實證明該機的性能和質量都不遜進口飛機,「復興號」大多共空軍士校作教練機。

        抗戰爆發次年,韶關飛機修理廠遷至昆明,改名為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復興號」經過改良發展出「復興號甲」和「復興號丙」。「復興號甲」的每小時速為285米,「復興號丙」的飛行時速為每小時292米,他們製造的數量都很少。後其生產新復興號甲、丙等各種改良型,安裝固定機槍和活動機槍,被當作偵察轟炸機使用。

        1935年12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與義大利的費亞特、卡波羅尼、布瑞達、蕯弗亞等四家飛機公司簽訂合同,在南昌合作建立南昌中央飛機製造廠,仿製義大利飛機。抗日戰爭初期,組裝三架蕯弗亞SM.81型雙發動機轟炸機,並生產一些未裝配的零件。後來遷到重慶,改名空軍第二飛機製造廠。

        1936,年朱家仁自行在家完成「蘇州號」雙翼機,並試飛成功。1938年初空軍計畫仿造I-15型戰機,蘇聯不願意提供技術,我國自地自行摸索。1939年至1947年,空昆明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以俄製I-16單翼戰鬥機為藍本,採用萊特SR-1820-F-53發動機,發展初「忠二八甲」驅逐機,「忠二八甲」教練機。1943年完成了30架,但在性能上已經落後了;後來接受美援驅逐機,這批飛機改為雙座教練機,稱「忠二九甲型」教練機,我國能在一年內自行摸索仿造成功,說明當時我國航空工業的能力不差。

        1940年間,在航空研究院要求下,成都的空軍第三飛機場曾仿製美國聯合飛機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 Corporation)的弗力提教練機,為雙翼木製機身,命名為「研教一型」成為航校及位於四川的飛行士校的初級教練機。

        1942至1944年間,航空研究院與第三飛機製造廠共同以蘇聯SB-3為藍本,研發轟炸機。該機以木質結構為主,於1944年春,在成都太平寺飛機場試飛,落地時,翼尖觸地起落架折斷。由於美援飛機源源而來,自製飛機沒有那麼迫切,而沒有繼續下去。

        1942年至44年間,昆明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仿製德國飛機,發展出「中運一號」運輸機、「中運二號」運輸機。「中運一號」為木製雙發動機運輸機,全重4536公斤,可帶運乘客8人及駕駛員2人,平飛最大時數3490公尺,續航時間為5小時45分。該機與1944年10月首飛,在重慶白市驛機場由飛行員李興唐試飛,在白市驛機場空盤旋20多分鐘後,平安降落,完成首次飛行。同年11月18日,該機從重慶飛首航至成都太平寺機場,歷史58分鐘,較當時的C-47要快。「中運二號」為木製雙發動機運輸機。1948年2月19日,在重慶首飛成功。二者始終為投入量產。

        對日抗戰期間,韶關飛機製造廠搬遷到雲南省昆明西昭宗寺附近,改名為第一飛機製造廠,直屬航空委員會。1943年完成XP-0驅逐機,於昆明楊林機場試飛,該機降落的速度較一般飛機快,且右輪先著地,機毁人存。1944年,發展出XP-1,即研驅一型。1945年元月18日,XP-1試飛不幸墜機,試飛官譚壽先生當場殉職,研驅一共完成九架,當時抗戰剛剛勝利,作戰部隊需求降低,加上美援飛機源源而來,而停止發展此機。

        1944年12月,航空委員會與美國麥克唐納飛機公司合作發展噴射戰鬥機,由於價格談不攏而作罷。1946年,航空工業局派人到英國Gloster飛機公司學習製造噴射戰鬥機,這架噴射戰鬥機也已有模型機,使用英國羅廠(Rolls-Royce)的Nene ll射噴射發動機,機身為圓型,進氣口在前端,機翼為中單翼,後掠翼,後掠角度為20度,水平尾翼與垂直尾翼中端,高於機身,可收式起落架,機首上下方個裝有20公厘口徑機砲兩門,或在下方裝設30公厘口徑機炮2門。命名CX-1001。由於國共內戰失利,與英國關係惡化,於1949年終止合約。航空工業局一部份研發人員隨政府遷台到台中,由於經費不足與1951年10月15日停止發展,遺留在大陸人員進入瀋陽、哈爾濱與南昌飛機製造廠,為大陸發展噴射機基礎墊下基礎。

        1938年,在瀋陽成立滿州飛機製造株式會社,製造日本飛機。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蘇聯軍隊率先進入東北,將重要設備拆除搬走。

中日兩國的航空工業

        中國設立飛機製造廠的時間比日本早6年。1910年,日本陸軍的德川好敏大尉首次駕飛機升空。1912年,日本海軍的合野三吉首次駕水上飛機升空。1917年,日本人中島知久平從海軍退役後,在群馬縣尾島町(現太田市)設立了「飛行機研究所」,後來改名為「中島飛行機研究所」曾經製造過零式戰鬥機。

        1923年,日本三菱重工業聘請英國飛機設計師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設計日本第一架艦上戰鬥機,十式艦上戰鬥機。1936年,推出的九六式艦上戰鬥機,讓日本的航空技術跟歐美各國並列,以後日本陸續推出九六式轟炸機、零式戰鬥機,都獲得很高的評價。

        日本能夠後來居上的原因在於,中國推翻滿清政府後,完全摧毀原有的制度,又無法建立新的制度,國內群龍無首,各地方都被地方勢力把持,相互爭戰,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整個國家動盪不安,此種不穩定的環境,不利於發展航空工業的機會。相對的日本是個統一的國家,有一個穩定的社會與領導中心,有利於發展航空工業。

        制度具有連續性,若毀壞原有的制度,監理新的制度,其邊際成本非常高,若從原有的制度進行微調修改,可以降低邊際成本,也較有成效,但是中國沒有這個機會。英國與日本都有王室,其目的在延續原有的制度,王室是虛位的,但是代表傳統,目的在穩定社會。若中國能保留王室,維持原有的制度,再進行微調,情況可能就不同。

結論

        我國航空工業起步不算晚,綜觀我國自製飛機的歷程,我國工業技術能力不差,自行仿照I-16,一年成功,仿照SB-3,三年成功,可以說明此點。問題在於時機,國內的社會環境不穩定,加上外國提供我們類似的機種時,我們就停止發展,無法累積經驗,這是相當可惜的。抗戰時期蔣介石委員長參觀航空研究院後提字:「我們的發動機何時可以完全自製?」這個問號一直到他過世,都還是個問號。曾力推「羊城號」飛機的梅龍安先生,便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話:「航空工廠必須得到支持,航空當局不迷信外國貨,本國生產的飛機才有出入;這是航空工業能够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自製飛機是航空工業擺脫依賴的開始,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不堅持下去就不會有成果。其次,航空工業屬於機密性國防工業,沒有國家會傳授給他國,蘇聯拒絕提供I-16的技術,絲毫不意外,所以航空空也要自行發展,無法求之於人。

摘自傳記文學 蕭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