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空軍航校簡史 國父領導革命,在國內創設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即為「廣東軍事飛機學校」,於民國十三年底正式成立。校址初設廣東山下「皮革」,後遷「大沙頭」飛機場附近之營房,設備俯陋。蔣委員長當時為黃埔陸軍官學校校長,遵國父指示,從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遴選十員為第一期學生。
校務聘德籍亞爾太先生任校長兼學科教授,教官二人均德籍;一為馮葛蘭姆,專司飛行訓練,另一為赫斯,講授機械技術。訓練飛機為“寇蒂斯霍克”機共四架,均係水冷式發勤機,木製螺旋槳,使用燃料為五加侖鐵皮桶裝汽油。
民國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共產黨作亂,發生廣州沙基慘案後,蔣委員長當時有鑑及此,於同年秋第一期航校學生畢業中遴選五員,由航空局局長俄人李縻牽領赴俄國學習飛行。 第二期航校學生在民國十四年中旬,復自黃埔軍校第二、三期學生中遴選一批入學。本期分為飛行、偵察、機械等班,於十五年十二月畢業計二十八人。 殉國烈士
民國十四年中,張治中接任航空局長,並兼任該校校長,不久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林偉成任處長,黃秉衡任校長,嗣由黃光銳代理。本國籍有:楊官宇、周寶衡、胡錦雅、黃毓沛、丁紀徐、關榮等任飛行教官。 民國十六年二月,航空處長林偉成奉命率飛行教官及高級機械人員如:黎國培、李槐、染慶銓等赴俄國考察及第二期大部分學生赴俄深造,並另洽購飛機,當時航空處長由陳卓林暫代。 廣東航校第一、二期畢業生由俄返國,先後在筧橋中央航空學校任教,於剿匪、抗戰期間筧橋航校畢業之班次計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甲班、乙班、第六期一班、二班等班次,連同南京復成橋畔明故宮機場訓練之航空班(軍籍改為中央航校第一期)均戰績輝煌,永垂青史。 再回憶到民國十五年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李濟琛,在廣州電遨留滬空軍宿將張惠長回粵接辦航空學校。十六年六月三十日接任校長,陳慶雲任教育長,學校易名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航空學校」,招老第三期學生。 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張發奎部隊在廣州發動事變,張惠長避往汕頭。叛軍佔領廣州後,委派南苑航校畢業之王季子擔任該校校長,招考三十名學生,尚未入校,張發奎部隊叛逆撤退,廣州秩序恢復,張惠長於十七年初復返廣州任校長,王季子招生案撤銷,另行招考學生三十五名,同年三月二十六日,張惠長調航空處長,周寶衡接任校長,該批新生於四月十五日入學。
周寶衡任內續招學生六十五名,於十七年十月一日入學編為第三期乙班,並增招機械班學生五十名,亦於同年十月一日入學。 張惠長於十七年十一月駕萊因式陸上飛機,自廣州起飛,經漢口、南京、北平至瀋陽,然後自瀋陽至天津、上海役返廣州。副處長陳慶雲則駕萊因式水上飛機經福州、上海、漢口、梧州飛返廣州。兩次長途飛行尚屬創舉,全國歡騰,對啟迪國人航空觀念裨益甚大。 民國十八年夏,中央政府調張惠長赴南京接任軍政部航空署長。同年秋,粵方航空學校招考第四期學生一百名,於十月二十五日入學。 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張發奎、李宗亡、黄紹竑、白崇禧等分別叛離中央,組成護黨救國軍,聯合進攻廣州,另組政府。楊官宇曾代理校長,部分學生受人煽惑滋事者,大都開除示懲,僅剩下李鴻皋、蒙鵑魂、羅捷成、江海萍、曹飛、陳其偉、駱導羣、吳宗道、戴坤遠、丁蘭昌、吳星泉、黃國聰、雲鏡明、雷金華等人仍服役空軍。
民國十九年八月八日廈門民用航空早校因故停辦,學生十一名轉入航校第四期受訓。
機械學教官週一塵第五期見習飛行後結業。周氏係美國華僑,曾在美學飛行及機械,在航校任教機械學外,另兼教學生實習跳傘、摺傘,及降落傘保管。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間「燕塘政治軍事學校」招考學生二十六人來校,與二十年招考之六十二人及廣西曾派十三人,分別編第六期甲、乙、丙三班。
民國二十二年招第七期飛行生四十二人,編為甲班。民國二十三年復續招老第七期飛行生一百名編為乙班。
以上所屬廣州航校各期畢業均在廣州舉行,該校第七期乙班學生一百名,及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復招考之第八期學生五十八人,在同年六月兩廣事變,七月間陳濟棠下野,廣東航校改為中央航校廣州分校以後,即沿用筧橋航校期別序列,原廣東航第校七期乙班及第八期新生改編,入筧橋航校第七期、第八期繼續受訓。 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抗日戰爭爆發。秋間,筧橋航校總校經長沙遷至昆明,並改稱為「空軍軍官學校」,負責高、甲級飛行訓練。洛陽、廣州兩校均遷至廣西柳州,擔任初級飛行訓練。於筧橋航校第七、八兩期學生分別在昆明畢業。
(摘自中國的空軍 傅瑞瑗) 陳濟棠主政時期的廣東空軍(30年代初) 廣東空軍簡史 自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世界各國均興起了研製航空熱潮,旅居國外的華僑也紛紛投入到此一行列之中。 1906年,華僑馮如開始在美國研製飛機,至1909年終於製成,並於9月21日試飛成功,這架飛機曾在多個航空展示會上獲獎,轟動全美航空界。 1911年3月,馮如從美國回抵廣州,籌設“廣東飛行器公司”從事飛機製造,開始了國內的航空事業,但他不幸於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郊區燕塘操場作飛行表演時失事身亡。馮如雖然捐軀,但已將航空理念帶入中國,從此,華僑青年在國外學成航空後,紛紛回國。1914年6月間,林福元由美國帶1架飛機回粵,途經香港時飛機被扣留。7月,陳桂攀也帶飛機1架抵廣州,但他急於求成,將飛機草草組裝完事即進行試飛,未及離地便機毀人亡。繼之,譚根於次年自美歸來。7月,在廣州成立航空學校籌備處,廣東都督龍濟光委李實為督辦,譚根為飛行主任。隨由譚根前往香港交涉取回林福元被扣的飛機,並在九龍沙田表演飛行,有男女各一人分次搭乘上天,時為1915年8月7日。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積極提倡航空救國,但因革命果實已被北洋軍閥竊取,遂改在南方組織革命,並積極籌建革命空軍。 1914年,孫中山以旅美華僑楊仙逸協助國民黨駐美洲總支部部長林森訓練國民黨空軍人才,林森等發動華僑贊助,在紐約州拔夫羅市(BUF FALO)寇提斯飛行學校內(CURTIAS FLYING SCHOOL)倡辦“中國國民黨空軍學校”。首期學生為張惠長、陳慶雲、吳東華、葉少毅、陳幹、李光輝、蔡司度、黃光銳、譚南方等20人,施以美國式的空軍軍事訓練,於1917年畢業,獲得美國飛行證書。畢業後,在美國組成“中國國民黨飛機隊”,連同人機由楊仙逸偕同回到廣州。其時孫中山護法南下,在廣州成立革命政府,於廣州東郊瀕臨珠江之大沙頭開闢水陸飛機場,以楊仙逸為隊長,這是孫中山正式創辦革命空軍的開始。 1918年,孫中山派人設法購到兩架飛機,以旅美鶴山籍歸僑、機械專家李一諤與張惠長等人在廣州將以前棄置的兩架飛機進行修復,在大元帥府下設航空處,任命李一諤為處長,張惠長為副處長,這就是廣東空軍最初的組織,當時同在該處服役的有陳慶雲、蔡司度、張恢寒等人。 1919年,桂系軍閥操縱了廣東政府,孫中山離開廣東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失敗。粵督莫榮新任命張惠長為飛機隊隊長,但飛機隊人員恥與桂系為伍,亦紛紛離去。時援閩粵軍已在閩南佔據一塊地盤,在美國籌捐購買的寇蒂斯飛機兩架運往汕頭轉到漳州,孫中山命楊仙逸、張惠長赴閩,協助援閩粵軍發展航空事業。
1919年6月,援閩粵軍在漳州成立飛機隊,委陳應權為隊長,隊員有蔡司度、葉少毅、李光輝等人。7月,葉少毅在漳州上空飛行失事身亡。夏秋之間,僑胞捐獻的飛機又有兩架由美國運澳門朱卓文轉去漳州。1920年6月,援閩粵軍班師回粵,討伐桂系軍閥,飛機隊隨軍兩路南下,沿途配合作戰,偵炸淡水、平潭、馬鞍山等敵陣地,掩護地面部隊挺進。 另一方面,援閩粵軍在澳門購入寇蒂斯飛機兩架(一說一架是澳商盧九贈送的),並附帶雇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維納二人和機械員楊標、餘炳揚、吳勢等多人。9月26日,楊仙逸、張惠長、陳慶雲等在東莞虎門河面分駕兩架飛機起航,飛抵廣州觀音山南麓上空,擲彈于粵督莫榮新公署,並空投大量傳單。10月,桂軍撤離廣州沿西江西撤,張惠長等駕寇蒂斯HH16型水機,陳慶雲駕寇蒂斯J.N-4型水機分頭飛赴西江一帶偵察敵蹤。前機因油盡迫降,張惠長和史密斯泅水生還,維納遇難。 援閩粵軍收復廣州後,授楊仙逸以飛機總指揮,但他沒有就職,而轉為出國謀籌款添購飛機和培訓空軍技術人員。 11月,孫中山在廣州重建護法軍政府,複任大元帥之職。在大元帥府下設航空局,再從澳門購回水機4架,任命朱卓文為局長,張惠長為第1飛機隊長,有大小水機5架,陳應權為第2飛機隊長,擁有陸上飛機4架。這是廣東航空稍具規模的開始。並派楊仙逸出國籌辦充實革命航空事宜。 1921年4月,軍政府收編依附桂系軍閥的海軍時,由航空局派出飛機飛臨現場上空,監視警戒,支援革命海軍敢死隊前往執行任務,使任務順利完成。 1922年2月,孫中山頒發北伐動員令,開始北伐,任命朱卓文為石井兵工廠廠長,航空局改組,仍由朱卓文兼任局長、張惠長升任副局長,飛機隊改稱航空隊,原有兩個隊的隊長不變,並新置J.N.-4型陸機4架。華僑飛行員陳秀、陳藝、楊永安、張愛同、胡漢賢、朱慕飛(女)、餘啟誠、林安(攜飛機一架)、陸露司、餘百炯、陳炎長、陳神護、張子璿、黃定遠等相繼從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歸來投效,分別派在局本部和隊上服役。 4月,張惠長、陳慶雲率領飛行員蔡司度等5人和地勤人員駕飛機7架從廣州出發,轉場韶關、南雄一帶,協同陸軍北上作戰。稍後,飛行員陳藝駕機趕飛韶關歸隊,途經英德附近上空時突遭旋風吹襲墜地,傷重身亡。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變,北伐軍回師廣東,在韶關為叛軍所敗,轉退入福建,飛機隊汽油告磬無從補給,只得將全部飛機在始興多塘鋪機場燒毀。 陳炯明叛變期間,留守廣州的航空局被陳收編,任陳應權為航空局長,航空隊則由林安與餘百炯負責。 1923年,陳炯明叛軍在西路討賊軍進攻下退出廣州,2月下旬,孫中山回抵廣州,設立大元帥府,是為孫中山在廣東第三次組織政府。3月,楊仙逸和招收的航空地勤人員林偉成、黃光銳、黃秉衡、楊官宇、聶開一、吳顧枝、李逢煊、鄧亮、黃旋等先後抵穗。孫中山任命楊仙逸為大元帥府航空局長兼飛機製造廠長,以黃光銳為第一飛機隊長、林偉成為第二飛機隊長,楊仙逸在美籌款共購飛機10架,在滯留渥倫時被北京政府買通姦細燒毀6架,僅餘4架經澳門運抵廣州。稍後,又有周寶衡、胡錦雅、梅龍安、馬瑞麟、陳協民、陳卓林、關榮(以上兩人各帶飛機1架)等人歸來效命。
1923年7月,楊仙逸仿造J.N.-4型飛機主持設計制出第1架飛機,經過測驗其操縱性能,穩定性和各項飛行參數均符合設計要求後,舉行正式試飛儀式,由黃光銳駕機,宋慶齡搭乘上天,試飛成功,即以宋慶齡的學名音譯成“樂士文”命名該機。“樂士文”飛機可掛50磅炸彈4枚,後座未有槍架設備,只能用手提機關槍上陣。 8月下旬,飛機隊挺進博羅東江一帶,協同陸軍攻打惠州,因惠州城垣堅固,乃計畫以水雷改裝航空炸彈進行轟炸,9月20日,楊仙逸在梅湖白沙堆前線改裝水雷,失慎爆炸,楊仙逸與長洲要塞司令蘇從山、魚雷局長謝鐵良以及飛行員吳顧枝、馬瑞麟等百餘人罹難,孫中山追認楊仙逸為陸軍中將,後國民政府命定每年9月20日為“航空紀念日”,舉行紀念活動,直至廣東空軍歸併中央後方才取消。
10月,陳友仁接任航空局長,所屬飛機製造廠改為飛機修理廠,廠長一職初為李其蘇,不久改派周寶衡接充。 圍攻惠州時,陳炯明以飛機空襲防不勝防,乃派遣奸細至大沙頭飛機廠場庫縱火,燒去飛機和器材一批,“樂士文”號也被焚毀。 1923年年底,周寶衡、黃光銳、楊官宇與陳友仁意見不合,均一度離職轉任市公安局交通督察,陳秀繼任飛機修理場廠長。 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就商國事,大元帥府秘書兼航空局長陳友仁隨同前往,航空局蘇聯顧問李糜將軍受命代理航空局長,林偉成、陳卓林隨被派赴蘇聯考察航空和洽商支持飛機事宜。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7月,廣東軍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統轄軍事委員會,下設海軍局、航空局、軍需局、參謀團及政治訓練部等機構,繼續發展革命空軍,其時留學英美德法日各國的航空華僑丁紀徐、黃毓沛、黃毓銓、譚秀、劉植炎、方景山、譚頌雲、周誠、吳建文、蔡鉗等眾多航空各部門技術人才,也陸續回到廣州投效空軍服務。8月李糜回蘇,由張治中繼任局長並兼任軍事飛機學校校長,張靜愚為黨代表,航空局內設軍事、航政、總務三個處。從蘇聯購買“德·哈威蘭”式飛機6架、“愛弗羅”式和“容克”式各1架亦運抵廣州,機身上概書“中山”兩字,時人稱之為“中山航空隊”。楊官宇為飛機修理廠長,國民政府空軍分為三個飛機隊,蔡司度、陳秀、關榮分任隊長。
三、空軍參加北伐及協建中央空軍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東誓師北伐,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隸屬於國民革命軍司令部。林偉成出任航空處長,張靜愚仍任黨代表,陳卓林為北伐飛機隊隊長,率領由蘇聯顧問駕駛的陸機3架、水機1架赴前線助戰。8月,蔣介石以總司令名義,電令黃秉衡率飛機3架前往衡陽,另組航空處。空軍參加了北伐軍擊潰吳佩孚,攻佔武昌、南昌等諸次戰鬥。 革命軍進佔武漢後成立航空處,1927年1月由廣東航空處黨代表張靜愚代理處長。林偉成等則于同年3月從廣州起程前往蘇聯再度洽談援助飛機,同時空地勤幹部黃光銳、周寶衡、楊官宇、丁紀徐、黃毓沛、黃毓荃、劉植炎、梅龍安、葉以芬、梁慶銓、李槐、楊標、馬季魯、陳兆機,以及二期畢業生毛邦初、張廷孟、龍文光、陳兆機、林理甫等5人也一起赴蘇深造,盧維溥接任飛機修理廠長。林偉成赴法國後,毛邦初、張廷孟、龍文光等進入蘇聯空軍學校深造,畢業後即同王叔銘等直接回到南京中央空軍服務,後來成為主持中央空軍的主要人。 “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組織國民政府與武漢政府對峙,5月,南京革命軍總司令部又設航空處,任黃秉衡為處長。黃秉衡從衢州至南京,接收了殘留的敵飛機和人員成立航空處,這是南京政府建立空軍的開端。以後改組為航空司令部,以張靜愚為司令。以後的航空署、航空委員會,一直到現在臺灣的空軍總司令部,都是由此基礎循序蛻變逐漸成長起來的。 四、軍事飛機學校的創辦 孫中山在早期革命屢遭失敗之後,開始改變利用軍閥打軍閥的作法,創建革命軍隊,除黃埔軍校外,也建立了空軍學校培養航空人材。1924年9月,軍事飛機學校成立,校址設在廣州大沙頭。 軍事飛機學校第一期學生10人,來源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生劉雲、王叔銘等7人,又在飛機修理廠吸收唐鐸等3人,於11月入學,爾後邊學習邊參加東征之役。 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後,航空局蘇聯顧問李糜將軍兼首任軍事飛機學校校長,1925年8月李糜回國,帶同第1期生劉雲、王叔銘、唐鐸、樸太廈、王翱、馮荀6人赴蘇進修。繼由張治中任航空局長兼軍事飛機學校校長,續辦第2期。該期分設飛行、偵察兩班,每班學生10人,於10月開學。後因偵察班學生熱切要求學飛,另招20人重組偵察班。這期學生大多數是從黃埔軍校第二、三兩期畢業生中選送入校的。當時學校只有教練機2架,且不時調出作戰,因此沒法按期完成教育進度。乃由蘇聯顧問幫助,於1926年6月選常乾坤、徐介藩、黎鴻峰、李幹元4人赴蘇就學。 1926年4月,張治中調回黃埔軍校任職,黃秉衡接管軍事飛機學校,聶開一為政治指導員,加派黃光銳、陳卓林、關榮為飛行教官。8月,黃秉衡另有任務,校長一職改由黃光銳繼任。其間第二期學生因參加北伐,或抽調出校擔任其他工作者頗多,至1927年1月僅有毛邦初、李玉英、張廷孟、龍文光、劉鐵仙、李乘雲、金震一7人參加畢業典禮領取證書,任少校飛行員。3月,這期畢業生毛邦切、龍文光、張廷孟、劉鐵仙、李乘雲5人被選送蘇聯深造,同時大批校幹部也遣赴蘇聯接受強化教育,進一步提高軍事素質,學校業務暫告停頓。 五、李濟深主粵時的廣東航空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時,李濟深以總參謀長名義留守廣東。1927年3月,航空處長林偉成被派赴蘇聯考察航空及採購飛機,這時中蘇關係日漸惡化,再購飛機一事遂成泡影。林偉成出國期間,由陳卓林代理航空處長。 1927年6月,張惠長被任為航空學校(原軍事飛機學校改稱)校長,籌備複校,至11月,張發奎、黃琪翔率前方第4軍突然回師佔據廣州,張發奎委任王季子為航空學校校長。但沒到兩個月,張發奎所部就被逐出廣東,王季子亦下臺而去,廣東政局複歸統一,李濟深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 是年冬,留學蘇聯的空地勤幹部黃光銳等次第回抵廣州,林偉成在蘇聯購機不成,轉往法國購得“貝來蓋”飛機10架和“愛弗羅”、“麼蘭”飛機各1架。但因林偉成、陳卓林等購買這批飛機涉嫌,為李濟深所不滿,均被撤職。 1928年1月,張惠長複任航空學校校長,公開招考第三期飛行學生160名,但當時一般人仍認為航空為危險之事,故投考者並不踴躍,而錄取條件體檢和學科考試較為嚴格,只收了35名於4月入校。 3月,張惠長升任第8路總指揮部航空處長,陳慶雲任副處長,先後組成兩個飛機隊,第1隊以黃光銳和胡錦雅為正副隊長,第二隊以楊官宇和陳友勝為正副隊長,改由周寶衡任航空學校校長。並積極增加空軍裝備,購回美制“萊茵”飛機2架,“華可”飛機6架,“麼斯”教練機6架。 1928年夏,飛機修理廠廠長盧維溥利用從法國購回備用的發動機設計製成一架教練機,由於他與飛行員一向不和,以致無人願意試飛。他自駕該機在大沙頭飛機場上高速滑行,卒將該機撞毀,飛機修理廠廠長一職改由梅龍安繼任,擴建為東山飛機製造廠。是年底出產“羊城”各號飛機,陸續交付使用。 10月,航空學校錄取了第3期乙班飛行學生65名,以補足該期學生原定名額;又錄取機械班學生50名,同時到校入伍。 為了宣傳“航空救國”,提高國人對航空事業的認識,航空處舉行環國長途飛行,分兩次出航,水陸並進。第一機組人員由張惠長率同楊官宇、黃毓沛(航空學校教育長)、楊標(機械師)組成,採用“萊茵”陸機,起名為“廣州”號,於11月11日從廣州大沙頭飛機場起航,途中降落武昌、南京、北平(今北京)、奉天(今瀋陽),續飛天津、上海、南昌,然後於12月18日回航廣州。第二機組人員由陳慶雲率同黃光銳、周寶衡、梁慶銓(機械師)組成,採用“萊茵”水機,起名為“珠江”號,於12月8日從廣州珠江河面起航,沿海岸線北飛,經汕頭、福州、杭州、寧波等地上空直達上海,續飛漢口、長沙、桂林、梧州於12月30日回抵廣州。這兩機的環國長途飛行,衝破了省與省之間各自為政的微妙局面,且曾訪問當時尚未易幟的東北,對全國的航空事業均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2月,廣州大沙頭飛機場已不敷應用,航空處擇定瘦狗嶺側曠地建築天河機場
六、陳濟棠主政時期的廣東航空 1929年初,李濟深在南京被蔣介石扣留,陳濟棠接管了廣東的軍政大權,所屬航空處處長張惠長、航校校長周寶衡、第1隊隊長黃光銳、第2隊隊長楊官宇等人事不變。此時各省都到廣東招募航空人員,張子璿、陳神護、李仲唐赴雲南任飛行教官,黃社旺去了東北空軍,黃秉衡、聶開一投奔南京,林偉成、陳卓林則受任于桂系。航空學校第3期甲班學生32名畢業,從此國內人才輩出,改變了單靠華僑歸國投效的狀況。 9月,張惠長被蔣介石調用,任命為南京政府航空署長仍兼第8路軍總指揮部航空處長,名義上由黃光銳代理處長,實際事務則由該處科長劉植炎把持。 張惠長前往南京時,率領黃光銳、楊官宇、胡錦雅、劉植炎分駕“華可”飛機5架(原買了“華可”飛機6架,每架機身已分別標記粵屬縣名如“中山”、“臺山”、“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為號)北上,還調用第3期甲班畢業生蔣其炎、伍鎏鑒、莊迪華、楊國柱、周驥、曾澤棠、吳汝鎏、羅德香、容章炳等10餘人分派在南京政府屬下航空隊當飛行員,和在中央軍校航空班(即後列為筧橋航空學校第一期)擔任飛行教官,廣東空軍第1、2兩飛機隊改以胡錦雅、鄧粵銘接任隊長。 10月,航空學校第四期學生100名到校入伍。 11月,廣東空軍參加了粵桂戰爭,配合陸海軍將攻入廣東的粵桂軍隊擊潰回廣西。12月,唐生智部通電反蔣,蔣介石從廣東空軍抽調胡錦雅率同“華可”飛機2架和“萊茵”飛機1架轉場許昌,配合蔣系軍隊進行討唐作戰。 由於空軍在作戰中顯示一定的威懾力量,陳濟棠便積極發展空軍,撥款購進“華可”飛機(寬體)6架,“道格拉斯”飛機7架和“亞維安”教練機6架。是年底,黃光銳升充第8路總指揮部航空處長,內設軍事、副官、儲備、經理、編譯等科室,下轄飛機第1隊,由胡錦雅任隊長,鄧粵銘為第2隊隊長,陳友勝為第3隊隊長。 1929年冬,張惠長想自兼航空學校校長,周寶衡拒不交代,鼓動學生罷課離校,結果周寶衡反而失敗,校長周寶衡、教育長黃毓沛、飛行主任丁紀徐均離職,由張惠長兼任校長,劉植炎為教育長,學生20人被開除,風潮擾攘月餘始告平息。張惠長雖任校長,但學生中分擁張擁周兩派,均心存芥蒂,張遂將校長職務交楊官宇代理。 6月,楊官宇調去南京航空署組建第4航空隊任隊長,廣東航空學校校長一職交由劉植炎代理。 1930年6月,廣東空軍派出以鄧粵銘為隊長的飛機隊北上參加中原大戰,炸死豫鄂軍前敵總指揮樊鐘秀。 8月8日,福建廈門五通僑辦民用航空學校經費支絀停辦,該校幹部李逢煊率學生11名轉來廣東航空學校第4期插班續學,並攜來“依古力”教練機3架,不久李逢煌在廣州飛行失事殞命。 10月,航空學校第五期學生63名入學。 11月,航空處設交通科軍辦民航,開闢了廣州至梧州航線,至次年5月,因應時局之變,所有派出的飛機和人員概調回原單位,就此停辦。 1931年3月,航空學校第四期學生畢業。4月,第六期甲班學生62名入學。 1931年年初,南京政府反對蔣介石軟禁立法院長胡漢民於湯山,兩廣宣佈反蔣,於5月另立國民政府,原第8路軍所屬部隊擴編為第1集團軍,陳濟棠任總司令,同時將海空兩軍劃出,自成獨立軍種體系,由張惠長建立空軍總司令部,任總司令,黃光銳任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部設參謀、政訓、航政、技術、經理、總務等處和其他科室,擴編兩個飛機大隊,計畫成立9個中隊,實際成立5個,每中隊配備9架飛機。黃光銳兼第一大隊司令,胡漢賢為參謀長,下轄第一中隊隊長鄧粵銘,第二中隊隊長丁紀徐,第三中隊隊長陳友勝。胡錦雅任第二大隊司令,陳卓林任參謀長,屬下第四中隊長譚壽,第五中隊長劉植炎。嗣又成立空軍教導隊,以鄧粵銘為隊長。第一中隊中隊長由譚壽繼任,第四中隊長改以謝莽升充。航空學校改稱空軍學校,委楊官宇為校長,教育長劉植炎。此外附屬單位如:地面掩護隊增編為空軍警衛團,以張子璿、劉耀寰為正副團長;醫療機構擴大為空軍醫院;修建和開闢了天河、從化、唐家灣、太平等地飛機場等等。並訂購“霍克”、“阿姆斯壯”、“安拉士”、“可塞”等型號飛機近30架,更新空軍部隊裝備。 12月4日,粵方國民黨四全大會第十一次會議決議:“為防止武人跋扈,平時不設陸海空軍各總司令”,但張惠長拒將已成立的獨立空軍歸第1集團軍統轄,於翌年1月17日由他領銜聯名發出“空軍誓不參加內戰,不再為任何個人工具”的通電。 是年底,廣西第四集團軍選送來廣東空軍學校代訓飛行的學生30名和川省保送的學生13名,共計43名編為第六期乙班肄業。 1932年2月10日,廣東空軍派第2中隊長丁紀徐率領飛機隊(約15架)從廣州北飛,支援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機隊抵達杭州後,曾幾次配合南京空軍對日機展開空戰和轟炸敵軍軍事目標,副隊長黃毓銓和隊員趙甫明在空戰中犧牲。5月中旬,廣東飛機隊撤回廣州。 陳濟棠為了重新掌握海空軍大權,於4月底撤銷海空兩個軍的總司令部,各編為司令部,隸屬於第一集團軍。命黃光銳為空軍司令,胡漢賢為參謀長,接近張惠長的人員劉植炎、楊官宇、鄧粵銘、胡錦雅均離開廣東,鄧粵銘、鄭厚邦、劉植炎、盧九赴福建,寧明楷、吳汝鎏、楊官宇到廣西。重建後的廣東空軍司令部設參謀處,處長陳卓林;政訓處,處長楊鶴齡;航政處,處長陳有勝;經理處,處長關榮;技術處,處長陳秀;總務處,處長黃其彬。下轄第一隊隊長譚壽,副隊長林佐;第二隊隊長丁紀徐,副隊長郭漢庭;第三隊隊長陶佐德,副隊長劉益國;第四隊隊長謝莽,副隊長鄧顯剛;第五隊隊長吳建文。7月,胡漢賢改任航空學校校長,由林福元接任參謀長。空軍醫院院長曾恩濤,航空掩護大隊大隊長劉耀寰,東山飛機修配廠廠長梅龍安。 其時,海軍總司令陳策對改隸不滿,命飛鷹艦等駛往海口,與海軍陸戰隊相結合,實行獨立反抗。陳濟棠令空軍派出丁紀徐率飛機5架飛赴海口,將飛鷹艦炸沉,並摧毀海軍佈防工事和補給基地,迫使海軍就範。空軍悍然參加內戰的行為,備受海內外愛國人士譴責。 1933年春,黃光銳等一行赴美國考察航空,發動華僑捐助飛機。兩年間計輸入“霍克Ⅱ”20架,“波音”9架,“斯汀遜”6架,“DC 2”1架,“福克沃爾夫”3架。還有供訓練用“柏力根”、“斯蒂曼”、“郎寧”、“弗力提”等飛機20多架。
4月,航空學校第六期甲班學生畢業,為應廣西建設空軍的需要,第六期乙班學生特提前同時畢業。 1933年夏,郊區牛欄崗白雲飛機場和建築物次第落成,航空學校遷入啟用,從化、英德、韶關、南雄、梅縣、海口、北海、茂名等地也大事修建或新辟飛機場。還開辦了華僑班,以便歸國華僑接受轉變成為軍人的教育,後又聘請外籍顧問5人設立軍官班,抽調空勒幹部實施空軍各兵種技術戰術和模擬實戰的專門訓練;成立機械人員養成所和空中攝影所,分別培養專業人員,以劉錦濤為空中攝影所主任,吳建文調充機械人員養成所主任,所遺第5隊長由敖倫繼充,副隊長蔣其炎。增設飛機第6機隊,以馬庭槐為隊長,副隊長何涇渭。 1933年,胡漢賢兼籌辦民用航空主任,訓練第六期甲、乙、丙三班數百人,招考第七期甲、乙兩班,第八期甲班軍官生與軍士班飛行生共數百人。 是年底,航空學校第7期甲班學生51名在燕塘軍校完成入伍訓練,回返本校開始空軍正規化教育。 1934年4月,粵、桂、湘、黔、滇五省合營民航,開辦了西南航空公司,劉沛泉任總經理,胡錦雅任副總經理,先後開辦廣州至茂名、海口、北海、梧州、桂林、柳州、南寧、龍州等地的多條航線,還有廣州至安南的國際航班,該公司純是官僚資本的航空公司,經營至廣州淪陷前夕,於1938年結束,所有客機移交國民政府的航空委員會,通訊器材移交西南五省運輸處。 1935年春,林福元調任東山飛機製造廠廠長,空軍參謀長由參謀處長陳卓林升充。 4月,航空學校第七期乙班101名入校受訓。 6月,陳濟棠派員赴歐美訂購“亨克”飛機6架,“霍克Ⅲ”飛機30架和“伏爾提”飛機20架,於翌年初夏起相繼運到。 8月,韶關飛機製造廠落成,委周寶衡任廠長。 1936年3月,廣東空軍增編3個飛機隊,以何徑渭為第七隊隊長,郭漢庭為第八隊隊長,鄧顯剛為第九隊隊長,但此三隊尚無裝備飛機。與此同時,航空學校第七期甲班學生亦告畢業,隨分配入這些新隊服役,充當見習飛行員。航空學校第八期學生58名也到校入伍。 5月,韶關飛機製造廠首批預定生產“復興”號飛機20架,其中第一架出廠交付使用。“復興”號飛機裝配固定式機槍2挺,活動式機槍1挺和炸彈掛架,時速為288公里。東山飛機製造廠也已製成“羊城”號飛機共14架,配合部隊和學校訓練用。 為充實空軍實力,廣東空軍將各機隊改稱為中隊,準備成立3個大隊,每一大隊轄3個中隊,每中隊轄3小隊,每小隊有飛機3至6架。其中驅逐機每小隊3架,重轟炸機每小隊3架,輕轟炸機每小隊4架,偵察機每小隊4部至6架;連空中攝影與護航在內。另每中隊有預備機,按機種人員分配。 廣東空軍在大隊未成立以前,仍編6個中隊,每中隊下分3個分隊。第1中隊,每分隊有美式可塞式偵察機4架;第2中隊,每分隊有美式波音驅逐機4架;第3中隊每分隊有韶關廠製造"復興號"輕轟炸機4架;第4中隊每分隊有美式亨加重轟炸機3架;第五中隊每分隊有東山廠所制"羊城號"輕轟炸機4架;第6中隊每分隊有美式霍克驅逐機3架。在韶關和廣州的制機廠日夜加工趕制飛機,準備裝備新成立的中隊。 1936年6月1日,兩廣發動六一事變,打出抗日反蔣大旗,7月2日,第2隊飛行員黃居谷、岑澤鎏、蔡志昌等駕第2隊“波音”驅逐機3架由廣州天河機場,鄧華高 、黃志剛、譚卓勵、陳崇文、羅承業、馬為棟、黎廷萱駕美式“達加拉布”輕轟炸機4架由從化機場分別起飛,往南昌投蔣。鄧華高是本次活動的領導者。他駕駛的長機,機組長黃志剛坐在後座,他熟悉南昌機場,又會講普通話。在飛行中、他駕駛飛機、領航並與地面聯系,該小組安全到達南昌,鄧華高是第一架降落在南昌機場的飛機。 18日,空軍司令黃光銳令所部駕機北飛投蔣,計共73架飛機,除1架飛機起飛時墜毀,黃光銳等分駕3架教練機赴香港外,其餘69架飛機由謝莽率領安抵南昌。由此,陳濟棠恃以為王牌的空軍完全消失,陸軍將領亦多數通電反對,陳遂不得不於18日當天宣告下野。 兩廣發動六一事變後,蔣介石曾擬以金錢收買廣東空軍,廣東空軍參謀長陳卓林曾同戴笠以2萬元港幣為一架飛機飛走的代價達成交易,但空軍司令黃光銳和全體飛行員卻都蒙在鼓裏,對此交易毫無所知。廣東空軍自發投奔中央後,戴笠曾攜钜款拜訪黃光銳,但黃拒絕接受。事後陳卓林卻單獨向戴笠要錢,蔣介石雖然很不高興,還是給了陳20萬元港幣,但從此陳就沒有再獲得蔣的信任,他原任廣東空軍參謀長,投奔中央後只派了一個南昌空軍教導總隊(相當於一個大隊)參謀長的職務。 廣東空軍北飛後,廣東尚留有在組裝中的德制“亨克爾”飛機6架,東山飛機廠的“羊城”號飛機10多架,韶關飛機廠的“復興”號飛機19架,學校和軍官訓練班的飛機約40架,還有已買下的“霍克Ⅲ”飛機30架和“伏爾提”飛機20架。此外,又有機械人員養成所、空中攝影所、空軍醫院、器材庫、警衛部隊、各地飛機場站、無線電臺、飛機製造廠以及空軍司令部、各飛機隊隊部、航空學校等等機構設備和空軍地勤人員,均由南京航空委員會分別派員來粵接管。蔣派陳慶雲為中央駐粵空軍第一路總指揮,林偉成為副總指揮(1937年2月中旬總指揮部撤銷改為中央駐粵空軍第一總站),黃光銳則被調充杭州中央航空學校校長。至此,廣東航空終告瓦解。 摘自網路 華聲論壇 圖說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