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

        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江幹區筧橋鎮橫塘村;與美方合作建立的大型航空飛機製造廠

        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產量最多的飛機製造廠;生產的飛機作為抗戰初期主要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彙集了中國早期留學的航空高級人才,為中國早期航空工業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根據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和美國公司簽訂的合資成立飛機製造廠合同,美國聯洲航空公司投資25萬美元在杭州筧橋機場北面建造占地6萬平方英尺(5574平方米)的工廠,從事製造飛機部件、設備並加以組裝、修理。

當時筧橋附近的航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

        工廠的英文名為Central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由於工廠設在杭州,所以中文名為“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簡稱“中杭廠”),即使後來因為杭州淪陷,中杭廠被迫轉遷漢武漢漢口、雲南壘允,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的廠名也沒有更換過。

        中央飛機公司由美國企業家威廉·保利(William D. Pauli)創立,該廠初期註冊資金為300萬美元,中方占51%股份,美方占49%股份。由中華民國政府分5年攤還,經營5年後飛機廠的全部財產便歸屬中國所有。

        1934年8月,中杭廠正式運營。中杭廠是中美第一家合資企業,也是當時杭州最大的現代化工廠。工廠的人員配置一流,彙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金工、鉗工、車工、焊工、木工等能人,全國的能工巧匠都以能到這個工廠工作而自豪,因為它設施好,工資高,又受人尊敬。據當年該廠工人回憶,當時工人去杭州城裡看戲看電影,只要一說是中杭廠的,有時都能享受免票的待遇。

        中杭廠有5個生產製造車間,分別是焊接車間、機翼車間、機工車間、機身車間和總裝車間,一整套的飛機製造流程就在這五大車間裡運作。那時候,中杭廠與中央航校僅一牆之隔,工人將廠棚裡製造裝配好的飛機推到跑道上,然後由航校的教官試飛,試飛成功後就直接交給空軍了。

        該廠主要負責飛機的各種零部件製造、飛機組裝、飛機修理和保養,直至擔當起獨立的飛機製造重任。經過1年多籌備,該廠於1934年8月在杭州筧橋正式運營。

        據史料收集者、中杭廠員工金超後人金壘允老先生說,組裝、修理、生產的主要是木質或金屬與木質混合結構的機翼,但飛機的機身、連接部件、水準和垂直尾翼的骨架等主要結構件都需要由鋁合金等金屬焊接完成,而鋁合金材料需要在有保護氣體的環境下焊接以防止鋁制材料氧化,這在20世紀30年代,屬於技術要求很高的工藝。

        然而在中杭廠成立初期,除美籍職工外,中方職員對飛機製造大多缺乏實踐經驗,招收的領班和技工對飛機原理及構造均無認識,當時的中國並不具備這樣的技術。

        於是這項技術工作就由美方派來的焊接專家蘇泊爾主持。每有新工人到來,領班蘇泊爾就會開班教學,他親自操作示範,做出各種漂亮的作品,以激勵大家鑽研焊接技術。

        中杭廠就是這樣以“傳幫帶”和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技術人員和技工進行訓練。經過三年,中杭廠技術員工已經能從容應對7、8種不同類型飛機的組裝工作,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翼全金屬飛機的製造技術。從1934年8月到1937年8月,中杭廠以平均4天組裝、修理、生產1架飛機的速度,完成了235架飛機的生產,而且從來沒有發生過品質事故。

    左:正在製造中的霍克-3型戰鬥機。                          右: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的車間。

        從中航廠開始投入生產至1937年8月14日日軍開始轟炸杭州,飛機廠被迫遷離杭州的3年中,該廠生產組裝修理的飛機型號包括:“道格拉斯”偵察機、“諾斯洛普”輕型轟炸機、“弗利特”教練機、“雪力克”截擊機、Vultee攻擊轟炸機等。此外,中杭廠還生產製造了“寇蒂斯”系列戰鬥機:“寇蒂斯”鷹式-II(Curtiss Hawks-II),“寇蒂斯”鷹式-III(Curtiss Hawks-III)等共計235架。

        1937年8月,中杭廠被轟炸,隨後於9月3日遷至武漢南湖機場,後遷往漢口。由於日軍緊逼,時局危急,日軍開始轟炸武漢,漢口已不能久留,政府和美方商定再遷往雲南瑞麗壘允,並開始籌建新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