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芷江機場

        位於芷江縣城東郊一公里處,曾是國民黨重慶政府的秘密前進機場,後經多次加固擴修,成為盟軍在東方的第二大軍用機場。

        史料記載,從1938年9月到1945年底,先後有蘇聯志願空軍大隊、中國、美國空軍以及中美空軍混合聯隊等空軍部隊駐紮在此地。尤其是1944年初至1945年8月,中美空軍的大批戰鬥機、偵察機、中程B-25型轟炸機、大型C-46式運輸機聚集在芷江機場,最多時達300-400架。

        “凡涉及這一機場空軍作戰及戰果的報導,都是以‘紅岩機場’‘湘西基地’‘湘西某地’等代號替代,給這裏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神秘色彩。”

        芷江侗族自治縣史志辦原主任、《芷江軍事志》編輯之一向國雙介紹,芷江機場建成後,最多時有220多個軍事機構駐紮於此,使得這裏成為軍事保密的重點。

        懷化新聞網訊 從芷江縣城驅車至東郊一公里 , 便可看見一塊寬闊的空地,這裏,便是芷江機場舊址。

        70多年過去了 , 眼前的空地碎石裸露、荒草及腰 , 彼時的機場老跑道已消失不見 , 原地只留下幾個巨型石滾,石滾表面留有當年使用過的斑駁痕跡。

        滄海桑田,時間可以改變地貌,但我們忘不了歷史,不能忘記 70 年前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因為,芷江機場是二戰時期盟軍遠東第二大機場,不僅是中國人民 8年抗戰勝利的見證地 , 亦是中美空軍攜手抗日的“功臣” ,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在中、美的軍事史上記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蔣介石電令修建芷江機場

        1934年 , 著名軍事家蔣百里在所宣導的禦日國防建設中 , 就極力主張“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國空軍基地宜設在雲南昆明,戰時大本營宜設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帶”。

        1934年,蔣介石在圍剿中央紅軍的同時,於12月1日電諭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為將來綏靖川湘黔三省邊境計” ,因原定在洪江修建的機場受地形限制,不能擴大,改令在芷江修建飛機場。

        1935年開始組織人員對機場地形、範圍進行勘察,由於勘察技術力量薄弱,進展遲緩,曾一度擱置起來。

        1936年7月,日本在佔領東北,入侵華北,想要進一步鯨吞中國的野心越來越明顯。鑒於此種背景,機場的勘察工作又重新開始。

        7月上旬,芷江城東校場坪定為修築芷江機場地址。10 月,機場的興建方案已定,即以教場坪為基礎,擴修成一個 800米見方的飛機場。經一年施工,將原教場坪擴修成一個長 800 米、寬 800 米的停機坪。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民族危亡迫在眉睫。9月21日,湖南省政府派飛機首次視察芷江機場修建工程。當天下午 3 時,時任中國空軍顧問的前美國陸軍航空兵退役上尉克雷爾.李.陳納德下機後,實地視察了芷江機場,瞭解了機場的修建過程。陳納德一行在芷江停留不到兩小時,乘原機離開,當他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已是一年後。

        當年12月,芷江機場開始大規模修建時,芷江的老百姓才真正知道,9月份到芷江視察的外國人叫陳納德,是航委會秘書長、蔣夫人宋美齡從美國請來的空軍顧問,正是他建議將芷江飛機坪加寬擴修為大型戰略軍事機場的。

芷江機場開始大規模修建

        1937年9月底,根據陳納德對芷江機場的考察報告,即以國民黨中央航空委員會的名義緊急電令湖南省政府, “將芷江機場由現在的800米見方擴修為1200米見方的大型軍用前進機場”。11日,機場測量工作全面展開。

        11月初,湖南省主席何鍵電令芷江縣長趙叔筠即刻徵調民工5000名擴修芷江機場,由原來800米見方擴修為1200米見方,限期竣工。

        自1937年11月19日,國民政府由南京遷都重慶後,深感芷江這個“黔楚咽喉、西南門戶”對捍衛大西南後方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因此由航委會敦促要求,數萬民工築機場,由於芷江機場此次擴修面積龐大、地形複雜,加之湘西雨水較多,時間緊迫,決非一縣之力可為。

        11月下旬,湖南省主席何鍵責令駐黔陽的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速從所屬的芷江、麻陽、 晃縣、 黔陽 4 縣及周邊的靖縣、會同、辰溪、漵浦、沅陵、鳳凰、瀘溪縣,按壯丁人數各徵調 3000-5000人趕赴芷江搶修機場。

        但國民政府所撥經費不足,各縣實行以賑代工,實際參加擴修芷江機場的僅有芷江、麻陽、晃縣、黔陽、會同等 6 個縣,民工總數1.9萬餘人。

        1938年1月初,各縣民工陸續到達11日,經六縣民工管委會根據縣政府會議協商決定,並通知各民工大隊,芷江機場工程統一於1938年1月12日全面開工擴修。

        12日一大早,所有民工攜帶自備的鋤頭、簸箕,從四面八方湧入機場,這一帶突然熱鬧起來,在芷江城東郊的山丘上、田壟裏正式破土動工。

        在飛虎隊紀念館,記者見到了一張拍攝於1938年的照片。照片上的人都保持著一致的動作和姿勢,埋頭、用力,挖土、運土、滾壓等工作,都是靠人力手工完成…………畫面無不令人震撼。

        年近九旬的劉道民,當年曾是空軍第九航空總站的報務兵,老家離縣城10多 里地,在縣城讀小學、中學,都得經過現在芷江機場那一帶。

        “當年修建機場幾乎完全沒有機械,全部依靠人工,所以只好採用人海戰術。 ”劉道明說,那時人來人往,有的用鋤頭的,有的用簸箕,有的推獨輪車,特別是推獨輪車的特別多,施工現場時人山人海,熱火朝天。“民工在挖山頭的同時,還要把剩土運去填塞溝窪,每填高40到50釐米,就要用錘子夯實一層,最深處需要填三到四米的土層。 ”

        硝煙遠去,拖著石滾、喊著號子的人們早已歸土,只留下一堆石滾,現留在了飛虎隊紀念館內,這些石滾就是那些民工們的紀念碑。

        據飛虎隊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參加擴修機場的民工勞動強度極大,當時挖土、運土、滾壓等繁重勞動,全靠人工挖掘、背負、肩擔。三、四十噸重的水泥大石滾,上百人拉著滾壓機坪,還從河裏撿運鵝卵石,僅墊實跑道就需達24000立方米。

        時任中國航空委員會顧問的陳納德對機場的修建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還同修建機場的民工共同生活了半月之久,對中國民工的吃苦耐勞精神,充滿著深深的同情和感佩之情。

        陳納德在他後來所著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於1938年秋來到芷江時,在這個窮鄉僻壤,僅有的外國人,是荷蘭和比利時的傳教士。我同中國勞工一同住了兩個星期,他們為修建機場正在平掉那些小山…這些中國人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平山整地。 ”

        很難想像完全憑著人力,一個後來在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軍用機場,就這樣建了起來。

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芷江機場竣工時,正值武漢陷落,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芷江的重要戰略地位也不斷提升。

        1938年10月機場竣工後,配套的單位搬來了,來得最多的當然是空軍部隊。從1938年冬到1945年10月,先後有前蘇聯志願空軍中隊、中國空軍第二大隊等空軍部隊進駐芷江機場。尤其由陳納德將軍從美國招募一批空軍預備役軍官組建的“飛虎隊”,即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中美空軍的大批鯊魚式、野馬式、黑寡婦式戰鬥機、偵察機、中程B-25 型轟炸機、大型C-46 式運輸機聚集在芷江機場,最多時達300至400架。

        作為國民政府的前線機場和中美空軍的重要軍事基地,駐在芷江機場的空軍部隊負責奪取制空權、空戰殲敵,並擔負著對日軍粵漢、湘桂等鐵路,公路運輸線及長江、湘江、洞庭湖等處的水路運輸線的轟炸和封鎖,切斷日軍後方補給,阻滯其南下西進行動和支援中國陸軍地面部隊作戰任務。

        “可以說這個機場是從1938 年到1940年是一個階段,1940年到1942年是一個階段。這個空軍基地的當時中方的代碼叫‘紅岩機場’、‘湘西某機場’。日本的軍方代碼叫“萬人之王”,這個機場就成了當年盟軍在中國的第二大機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巨集告訴記者。

        自從有了芷江機場,昔日不可一世的日機再不敢張狂。在人們的心目中,凡在芷江機場起飛的飛機都屬“飛虎隊” 。

        擴建的時間是 3 個月內完成,新建機場在半年完成。

轟炸、空投彈藥糧食支援衡陽守軍

        “衡陽中國守軍能堅持47天之久的浴血戰鬥,離不開芷江機場的空中支援。”向國雙介紹,芷江機場這一山區機場,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不可忽視的軍事地位,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駐芷江中美空軍混合聯隊出動飛機多批架次,在衡陽上空掩護中國守軍作戰;由這裏起飛的運輸機,對孤立無援的中國守軍空投了大量的糧食和彈藥。

        “當時為了確保空投物資的準確,芷江空軍一再降低高度。為此,中美空軍先後損失5架飛機,3名飛行員犧牲。”

侵華日軍的“眼中釘”

        1944年6月17日,日軍重炮部隊船隻正在湘江中航渡,我方軍隊發現後,立即向芷江空軍基地彙報,調遣12架驅逐機掩護4架轟炸機趕往湘江上空襲擊,炸沉敵軍船多艘,使敵損失4門加農炮及許多彈藥,不少敵軍軍官喪身江中。

        除炸毀日軍據點、機場,奪取華中地區制空權、空戰殲敵外,芷江空軍基地還擔負著對日軍粵漢、湘桂等鐵路、公路運輸線及長江、湘江等處水路運輸線進行轟炸和封鎖,切斷日軍後方補給的任務。

        據統計,飛虎隊在中國抗戰期間,共擊落日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商船223萬噸、軍艦44艘,擊斃日軍官兵66700名。

        1945年2月25日,從芷江起飛的中美空軍混合聯隊,更是炸中了防守嚴密的日本皇宮,讓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員成了驚弓之鳥。侵華日軍視芷江機場為“眼中釘”,制訂了攻佔芷江的作戰命令,發起湘西會戰。

        在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會戰中,從芷江機場起飛的飛機,最短只要一二十分鐘,就可以飛抵戰鬥地,在雪峰山沿線戰場武岡、綏寧、洞口等地投下大量燃燒彈,為地面部隊提供了強大的支援。

        史料記載,整個湘西會戰期間,飛虎隊出動戰機2500餘架次、轟炸機183架次,殲敵1萬餘人。

        日本戰況報告中曾對飛虎隊有這樣的評價:芷江戰役(湘西會戰),在中國真正稱為空地配合的範例……在縱深130英里的戰線上,中美空軍的攻擊使日軍吃了決定性的敗仗。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正準備“蓄勢待發”的芷江機場一片歡騰。隨後,當時的國民政府選擇芷江作為中國戰區的最先受降地。“芷江作為受降地,一方面因為芷江機場規模大,便於降使和受降代表來往;另一方面芷江有強大的空軍陣容,整體氣勢高昂,從而展示勝利者的氣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