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恩施機場

        恩施老機場位於北門外,即現在的機場路。老機場始建於1933年。那時,國民黨湘鄂邊區“剿總”徐源泉部駐防恩施,為解當時鄂贛邊區尚無公路的燃眉,徐受命修建機場。它是由昔日之校場壩(舊時操練或比武的場地)拓展而成。開始調集民工3000錝人,人力開挖一年多,僅具雛形。

        1935年8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命令擴建恩施機場,延長並加寬了跑道,跑道長550米,寬159米,又修了停機庫(俗稱飛機壕),占地159畝。1938年機場開始啟用,僅能起降單引擎飛機。當時正處抗戰期間,國民黨省政府和六戰區長官部駐施,恩施成為陪都重慶的屏障,也是對敵空戰之前哨。

        擴建機場,迫在眉睫。因最早使用的是蘇聯飛機,故擴建前,蘇聯顧問曾來恩施視察,並報航空委員會批准,同時還以來鳳機場作為輔助機場。當時的七區專員李毓九和恩施縣長劉先雲分別任擴建工程處正副處長,張遠北(台胞,曾任恩施航空站長,1988年回鄉探親時曾介紹過老機場情況)負責施工。1941年,六戰區和省政府先後動員全專區和川湘鄂邊區民工10萬餘人,打人海戰術,苦戰一年多,才建成跑道長1450米、寬320米,占地385畝的機場。

        據張遠北講,最初的恩施飛機場場長是尚久祥,1938年改為恩施航空站。第一任站長是廣東人周秉貞。以後分別是張遠北(曾任兩屆)、梁壽章、黃偉賢、黃昆等任站長。

        擴建後的機場,駐有中美混合飛行大隊。這是由赫赫有名的“飛虎隊”(原名第14航空隊)創建人陳納德統一指揮的空軍部隊,當時飛虎隊即中美混合飛行聯隊分別駐防桂林、贛州、芷江、恩施、漢中等地。飛虎隊屢立戰功,敵人聞風喪膽。為了配合作戰,恩施機場經常有美式殲擊機、轟炸機或美式野馬式大型轟炸機降落。重慶、梁山出征的飛機也來恩施機場加油。因此,恩施機場任務巨大,也成為敵機轟炸的重點目標。1942至1943年間,日機轟炸頻繁,機場屢遭破壞,搶修隊不畏艱險,隨炸隨修,不使我機起降受影響。1943年鄂西會戰期間,每天起降飛機達100多架次,有力地配合地面部隊,取得了鄂西會戰的勝利。

        1941年8月4日,日機數十架在重慶投彈後,又竄入恩施,在縣城內外投彈十餘枚。民工此時正緊張施工,四人中彈慘死。那時施工全靠人力開挖和肩挑背馱,不知多少民工積勞成疾,無錢醫治,以致拖死。為了籌集資金修建機場,政府還發動了數次“航空建設募捐”,恩施城的居民特別是工商界人士,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恩施老機場的建成,是恩施乃至川湘鄂邊區人民用血汗換來的。它在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也將永載青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