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安康空軍基地

        當時安康在日本空軍從山西運城空軍基地飛往重慶的必經航線,加之五裡戰鬥機場的設立,為了打壓國家實力,從1940年5月1日開始到1945年1月4日,僅安康城區一線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長達六年的轟炸。

修建抗戰空中前哨——付家河飛機場

        1938年5月,安康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負責徵調10縣1萬余名民工,在安康縣與月河交匯處修建付家河機場,又稱五裡機場。1939年初,五裡機場建成,命名為“中國空軍第五十九站”,第三航空大隊和美國援華的第十四航空大隊進駐該機場,大批P—26型戰鬥機經常往返於漢中、安康、老河口等地參與對日作戰,成為空軍對日作戰最前沿的重要機場之一。

        武漢、老河口淪陷後,安康由後方補給地變成抗日前線,戰略地位愈顯重要,日軍經常派出大批飛機轟炸安康,最多時每月竟達63架次,安康城區、五裡機場及附近居民慘遭轟炸,損失慘重。1944年5月,國民政府決定擴建五裡機場,遂從各縣調集5萬多民工搶修。在擴建機場中,日軍多次出動“中島97式”戰鬥機轟炸掃射施工現場,死傷民工3000余人,最多一天達70人。1945年夏機場竣工。飽含著安康人民鮮血擴建的安康機場在抗戰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成為安康人民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又一份貢獻。

        “當時五裡機場和周邊相關配套面積約五千多畝,現在五裡機場的規模僅為當年的五分之一。”西部機場集團安康機場分公司總經理顏萬軍介紹,安康五裡機場2010年停航後,改為中俄飛行學院和金勝通航訓練培訓場地,機場跑道呈東西向。

        在其帶領下,尋訪團成員在機場的西南角和東南方向分別找到三個當年修築機場所使用的大石碾。據介紹,當時的機場跑道是由碎石鋪成,後由民工推拉石碾子把機場跑道鋪平,目前的跑道是在當年五裡機場的跑道基礎上重建的。從當時留存下的照片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十幾噸重的石碾需要50多個壯丁才拉得動。70多年後,這些石碾還保持原樣,僅鋼架、齒輪部分生銹。

戰時物資的特殊輸出供應

        抗戰初期安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255萬元,其中出口530萬元,進口725萬元。在出口貿易中用於軍工原料的土產居首位,如桐油、生漆、五倍子、豬鬃、牛羊皮等,這些都是戰時造船業、制革業、保養軍械不可缺少的原料。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在安康設立“復興公司”,大量收購桐油。抗戰頭四年,安康地區外運桐油約3000多萬斤,約占全國桐油輸出的十分之一。輸出的桐油一路經四川、雲南出口,一路經漢中運往蘭州,分別銷往歐美同盟國和蘇聯,償還購買軍火等項外債。負責中美桐油借款的中方代表陳光甫在視察滇湎公路運送桐油情況時說:“桐油是我中華民族之血汁。”安康桐油無論運往四川,還是運往漢中,都是靠成千上萬的安康民夫背負肩挑,逆水行舟,這是安康人民對抗戰的一項特殊貢獻。

        “1949年11月27日安康解放,五裡機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航空組接管,機場僅存一些破舊不堪的營房,雜草沒膝,一片荒蕪。此後,五裡機場移交民航局作民用運輸機場時,隸屬於民航北京管理處,由西安民航站代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