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大隊第八中隊副中隊長 何信

        何信,號德璋, 1913年1月,何信出生在桂林通泉巷一個貧寒的知識份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最早加入同盟會的革命者。其父何少川與孫中山一同在日本創辦了中國同盟會,其母靳永芳是廣西第一位同盟會女會員。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何信,自幼就受到愛國思想的薰陶。 

        何信11歲時,父親去世,家裡更加貧困,為減輕家裡負擔,他轉入公費的廣西省第二師範就讀,因為該校每月有兩元津貼。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7歲的何信毅然投筆從戎,考入了柳州軍校無線電專科學校。次年,東北三省淪陷,全國人民義憤填膺,血氣方剛的何信恨不得立即前往前線衛國殺敵。當時,柳州航空學校剛剛成立,這是廣西籌辦的第一所飛行學校。

        在“航空救國”口號的激勵下,何信放棄了已經學成的無線電專業,毅然報考了柳州航校。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決定遭到了家人和朋友們的強烈反對。那時,社會上普遍將飛行員稱為“玻璃公仔”,認為飛行員駕駛飛機過程中一旦發生墜機,就會粉身碎骨,十分危險。無論是何信的家人還是朋友,都勸他不要冒險去讀航校。可何信卻說:“男兒大丈夫,當以身許國。人生誰無死?為國為民而死,乃得其所矣……”

        得知兒子的決心後,深明大義的母親堅決支持兒子報考航校。倍受鼓舞的何信,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從航校畢業。之後,由於何信成績突出,廣西當局又送他到日本明野航空學校留學深造。畢業後受廣西當局資助到日本明野航空軍校留學。

        在一次高空射擊考試中,命中率為95%,打破日本國最高紀錄。當時日本明野航校一主教官雲:“信者,乃我日後主要對手也。”

        留學歸國後,何信回到了他的母校柳州航校執教。

1935年,何信與潘志雲女士結婚。1937年,何信的孩子出生,得知此事後,何信立即趕回到桂林的家中,一見是個男孩,便給他起名為“振球”,希望孩子今後能夠肩負起振興中華的民族大任,即現在的何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廣西軍閥與蔣介石聯合抗日,乃將陸軍擴編為40個團,分3個集團軍。空軍擴編為4個中隊,第1、2中隊開赴前線,第3、4中隊留守後方。此時已是空軍中尉分隊長的何信抗日心切,率先報名參加到前線的中隊。1、2中隊任務是開赴西安、蘭州,接收蘇聯援助之E15、E16新型驅逐機。

        臨行前,何信抱著6個月大的兒子,一家三口合影留念。如今,這張臨行前的合影仍然擺放在何信烈士紀念館最醒目的位置。“沒想到,這張照片竟然是我和父親最後的合影。”何平說。

        聽說何信要上戰場,所有的親朋好友與何信一起共進晚餐,為他餞別。席間,何信端著酒杯,來到母親面前,滿懷豪情地說:“兒今此去,適遂素心。誓掃倭寇,精忠報國,以酬母訓,如兒不擊落敵機取勝,來世變為犬豕,待倭寇肅清之日,即兒奉母之時也。”臨行時,他還請求母親效仿岳母在其背上刺:精忠報國。其母親說:“兒呀,不用刺你背了,我早已刺你心裡了,不刺你也能做得到。”

        1937年11月間,何信抵蘭州接受新式飛機訓練。他與蘇聯教官通力合作,只用不到三個月時間就提前完成了訓練任務。何信奉委為中央空軍第8隊上尉副隊長,率隊飛赴徐州第五戰區,參加魯​​​​​​​南保衛戰,於臨​​​​​​​城、棗​​​​​​​莊、台​​​​​​​兒​​​​​​​莊一帶上空截擊敵機,並協同地面部隊防守前沿陣地,保衛城市及各項重要設施。何信到魯南後,先後數次升空出擊,屢建奇功,因此他再三獲得嘉獎。

        1938年3月,何信曾寫信給母親與妻子,他在信中寫道,“球球(何平乳名)已8個月了,該學著說話了,可是首先你們不要教他說‘爸爸、媽媽’,應該教他先學會說‘抗日’二字。日寇不打倒,就沒有國,就沒有家。”同時,他還對母親寫道:“母親,你從小教我精忠報國,現在,兒精忠報國的時候到了,萬一兒為國捐軀,母親千萬不要過分悲傷。因為你想到兒是為中華民族而犧牲的,您會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您養育了一個好兒郎。”

彈盡油絕放棄跳傘機會

        1938年3月25日淩晨,何信駕駛蘇聯援助的全新“伊-16”式戰機,和12架我軍戰機,奉命飛往魯南協助李宗仁第五戰區抗日軍民。他們空中支援地面陸軍,俯衝勇猛,投彈敵陣,狂掃敵人,斃敵甚多,為“台兒莊大捷”,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天,何信率領12架飛機與17架日機交戰。經過一番激烈搏鬥,何信憑藉出色的指揮和靈活的戰術一舉擊落了6架敵機,而我方的戰機全部安然無恙,敵方其餘的戰機見狀後都向四處逃散而去。可正當何信想要率隊返回,飛抵到靠近台兒莊的馬牧集上空時,不料,敵方埋伏在厚厚雲層中的24架驅逐機突然沖了下來,對何信他們的飛機發起了猛烈的截擊。

        此時,何信處驚不亂,率數機飛出令日機眼花繚亂的技藝,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迫使日機轉入與我機纏斗方式,回避了日機有效的攻擊。10分鐘空戰,敵我雙方處於膠著狀態。

        在這場戰役中,中日雙方戰機共30多架參戰,在台兒莊空戰區數十公里範圍之內,地上數十萬中國抗日軍民親眼目睹了自抗戰以來,中國空軍痛殲日機驚心動魄的場面。而當時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何信的空軍中隊與敵機在天空上與敵人展開激烈的戰鬥,滿天飛機翻滾追逐,機聲隆隆,地面軍民都仰頭焦急觀戰,何信率隊向敵人猛烈進攻。

        根據史料記載與何平的口述,在戰鬥中,狡猾的敵人發現何信是領機者,就集中數架戰機圍攻何信戰機,因此他胸中三彈,穿體而過。

        何平說,父親犧牲時穿的戰衣上就留下了三彈六洞,當時他身負重傷,卻還堅持與敵人作戰,趁敵機上升的瞬間向其開火,從而又打中了一架敵機。在父親身負重傷,彈盡油絕的情況下,他放棄跳傘求生的機會,而是駕機猛然撞向另一架敵機,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些戰鬥場面被地面軍民親眼目睹。

        在講述父親犧牲的這段經歷時,78歲的何平總是控制不住內心的情感幾度哽咽。他說,如果當時父親跳傘逃生,或許他還能見到父親,可父親寧願用生命多打掉一架敵機。何平說,後來經過考證,那架被打掉的敵機,正是當年父親在日本留學時,他的教官所駕駛的敵機,同時也驗證了教官的那句話——— 何信將來會是他的對手。在地面的中國軍民一起目睹了這場驚心動魄的空戰,他們為何信這樣的空中勇士的犧牲而痛惜不已。

        由於他的飛機彈盡油耗,所以墜落下的飛機沒有爆炸,英雄的遺體保留得比較完整,他的戰衣上留著六個洞孔。據瞭解,此次空戰,何信所率領的機隊先後擊落敵機8架,令人痛惜的是,何信、莫休、李膺勛和梁志航等4位烈士以身殉國。當時何信年僅26歲。

        何信的遺體運送到徐州後,後運回故鄉桂林安葬時,公祭了三天三夜,上萬人參與了公祭活動。

        經過當年的相關部門及廣西政府特准,在堯山西麓的堯廟廢址,將何信的遺體安葬在這裡。墓地共立了6塊石碑,位於正面最中央的墓碑有2米多高,上面刻有李宗仁親自所書的“為國犧牲”四個大字。後來,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授予了何信“空軍烈士”稱號。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桂林有關部門,也將何信定為廣西“抗日名將”之列,何信的墓地也被設為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摘 自桂林生活網--桂林晚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