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隊22隊少尉飛行員 巴清正

        巴清正(1916年2月21日—1938年2月18日),中國空軍飛行員。吉林賓縣(今屬黑龍江省)人,巴清正於“九一八”事變後來到北平,就讀于知行中學(東北中山中學建校後與其合併)。中央航校五期甲班畢業,任空軍四大隊二十二隊少尉飛行員,巴清正在家中是獨子,尚未成親,有父母高堂在。

        1938年2月16日,與友人函曰:「弟自離京後,曾四次赴西北接收新機,刻已訓練完畢。明日(17)去漢口,若來日漢口有好的新聞,即餘等新機性能之發揮也。人生總不免一死,不過時間長短耳;戰事總不免犧牲,亦只時間長短耳。弟自十六歲入軍校,今將六載,朝朝暮暮,練習戰鬥,為的是殺敵;這是一切的好機會,雖死無憾。只恨我兄弟一人,所留念者堂上雙親,無人照料。然兄弟並非皆須親生,我視兄即手足,未當外人也。倘異日不幸,請兄舊情代弟照料一切」。烈士函發之二日,即是2月18日有名的武漢空戰。

        這封寫給友人的信成為了巴清正的絕筆信。自古忠孝難兩全,透過一行行飽含深情的文字,我們看到了中國空軍飛行員對國家的誓死之心和對父母的愧疚之情。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愛國精神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1938年2月18日,武漢地區晴空少雲,江面風平浪靜。日本海軍轟炸機12架,在26架新型九六式戰鬥機的掩護下襲武漢,分別從南京、蕪湖兩地機場起飛,在安徽和江西交界處交會後,沿著長江向武漢一路奔襲而來。

        當日下午1時許,駐守在漢口的中國空軍第四大隊接報後,大隊長李桂丹。第四大隊大隊長李桂丹急令下屬三個中隊I-15及I-16機29架起飛升空迎擊。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軍第四大隊組建於1936年10月,原大隊長為高志航。高也是東北流亡學生。他犧牲後,李桂丹遼寧新民人接替了大隊長的職務,並將第四大隊更名為“志航大隊”。這是一場機群對機群的大規模對峙,雙方數十架飛機惡戰在武漢三鎮上空。高度從5000米到幾百米,上下翻飛,相互纏鬥,場面蔚為壯觀。

        這次惡戰大約進行了12分鐘,李桂丹所部皆奮不顧身,衝入敵機陣內,縱橫掃蕩,共擊落敵機十四架;大隊長李桂丹以下陣亡五人的代價獲勝。勝利的喜訊迅速傳遍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百萬軍民無不歡呼雀躍。在這次空戰中,巴​​​​​​​清​​​​​​​正、李​​​​​​​桂​​​​​​​丹、呂​​​​​​​基​​​​​​​淳、王怡之、李鵬翔等五人為國捐軀。巴清正犧牲時年僅22歲。生前因功奉頒一星星序獎章,追贈中尉。遺有父母。

        “每當黃昏薄暮的時候,使人舊念叢生,復興民族,收復故土,以及我等盟誓之約,歷歷在目。弟生來不甘落後,自勉之心有超於人,又何況我等仇恥,累累皆是!弟自十六歲入軍校,至今時將六載,朝朝暮暮,為的什麼?這是一切的好機會。如時間錯過,徒英勇又如之奈何?”

        “故都胥淪,山河風景,舉目蒼涼,望收復以何時,思舊遊兮不在。” ——巴清正烈士未寄出的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