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第三路司令官 陳棲霞

        陳棲霞(1901—1977)空軍第三路司令官、航空委員會處長,雲南乃至中國航空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字禦仁,浙江青田縣油竹鄉(今油竹街道)油竹上村人。

        陳棲霞有兄弟三人,姐二人;大哥陳樹勳,字福仁,浙江講武堂、陸軍大學畢業,陸軍少將高參;幼弟陳永仁,飛機維修機械師。

        陳棲霞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五月初三日(西曆1901年6月18日),他自幼讀書,聰穎惠達、品學兼優,先在油竹讀私塾,後改讀縣立敬業小學(今縣人民小學、實驗小學),以成績優異畢業。

        民國六年(1917),他17歲時,即隨父陳雲峰去安南(越南)、緬甸經銷“圖書貨”(青田石雕)。後隨父賣石雕至昆明時,父親有病早點回家,陳棲霞一人留下,生活困難,靠賣字畫,維持生活。

陳棲霞年青時期的飛行軍官相片

        民國十一年(1922)秋,督軍兼省長唐繼堯,響應孫中山先生“航空救國”的號召,延聘國內外航空人材,在昆明南郊四公里之巫家霸,修築我國第二個飛機場巫家霸機場,向美國購買飛機,組建雲南航空處,以劉沛泉為處長,建造校舍(與雲南講武堂相連),設置機庫、學校和一切設備,創建雲南航空學校,招考優秀青年。11月,陳棲霞即考入雲南航空學校第一期飛行科。

        1922年12月25日(雲南護國首義紀念日),雲南航空學校第一期,在巫家霸機場正式開學,唐繼堯兼任督辦,劉沛泉兼任校長,這是中國航空史上,繼北京南宛航空學校、東三省航空學校之後的第三所航空學校,早於杭州筧橋成立中央航校9年,被稱為中國空軍最具特色的搖籃之一。

        雲南航空學校第一期,學制三年。第一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航空入伍生隊受嚴格的軍事訓。第二、三年在巫家壩機場學習機械教程及飛行訓練,理論教學在講武堂進行。經嚴格之訓練後,第一期畢業者僅26名,其中飛行科12名,機械科14名。1925年底,陳棲霞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為雲南乃至中國首批掌握飛行知識的空軍人才之一。嗣後,雲南航校繼續招收第二期學員,飛行科15人,機械科23人。

        唐繼堯選拔了雲南航校第一期學員中的高材生張有谷、張汝漢、晏玉琮、陳棲霞、李法融、李嘉明等人為航校第二期學員的飛行教官和機械教官,這些人成了中國最早的“國產”航空教官。

        不久,陳棲霞被派往上海航空隊駕機。此時,正值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初,北伐革命軍東路軍克復浙西時,退居杭州西湖的劉沛泉(廣東南海人),銜北伐革命軍東路軍總指揮白崇禧之命,潛入上海,策反駐滬航空隊人員參加國民革命,順利收編了全部人機。北伐革命軍佔領上海後,3月21日在上海成立國民革命軍東路軍航空司令部,委劉沛泉為司令,陳棲霞為司令部參謀長,下轄兩支航空隊。雲南航校第一期畢業生張有谷、張汝漢、晏玉琮等應邀赴滬,參加東路軍航空隊,隨軍出征。此後,白崇禧西征討伐唐生智,蔣介石下令撤銷東路軍航空司令部,航空隊歸併南京國民軍總司令部航空處。

        1928年1月,南京政府委任龍雲為雲南省主席兼第三十八軍軍長。龍雲主政雲南後,更為重視航空隊建設。是年,龍雲聘劉沛泉籌辦民用航空,設立雲南省商業航空籌備委員會,向美國訂購四個客座的萊茵小型客機2架。張汝漢、陳棲霞回雲南充任飛行員。1929年3月,蔣介石要龍雲出兵廣西,委任龍雲為“討逆軍”第十路軍總指揮。龍雲將雲南航空隊擴編為“討逆軍第十路軍航空司令部”,任劉沛泉為司令,張元養為副司令。編制兩個航空隊,任陳棲霞為第一隊隊長,李法融為副隊長;張汝漢為第二隊隊長,李嘉明為副隊長。

“金馬號”參加西博會,於杭州西湖上空進行航空表演。

        1929年4月,雲南航空公司向美訂購的飛機運抵香港,分別命名“昆明號”、“金馬號”,作為航行滇粵間之用。雲南方面派劉沛泉、陳棲霞、張汝漢等人到香港九龍機場接收試飛,中旬,“昆明號”先飛往廣西北海,在沒有任何地面導航、飛機設備不全的情況下,完全靠肉眼判斷地形、風速、方向,又從北海飛抵昆明。這次滇桂長途飛行,航行900多公里,飛出了當時國內最長、也是自然條件最為複雜的一條航線,引起了全國航空界的高度關注。

        隨後,劉沛泉、陳棲霞等人又去九龍接回“金馬號”,擬準備開闢西南和東南航線。為了解除民眾對飛行的疑慮,特以廣州大沙頭為基地,組織飛行表演,供各界人士參觀和乘搭飛機上天飛游,由陳棲霞駕駛“金馬”號載人升空。繼而進行長途飛行,時遇全國博覽會在杭州西湖召開,龍雲想趁此機會顯示一下雲南空軍的聲威,遂指示李嘉明、陳棲霞將“金馬號”開往杭州參加西湖博覽會。當時國內一般飛機的長途航程是四個小時,他們經過改裝,在機翼下增設附油箱,於1929年8月3日,“金馬號”由李嘉明、陳棲霞輪流駕駛,經廣州直飛杭州,創造了全國安全長途飛行六小時半的最高紀錄,曾受到蔣介石的嘉獎。8月8日,劉沛泉親駕“金馬號”飛機,載客在杭州西湖上空進行了多架次遊覽觀光飛行,並環飛全浙各縣散發博覽會宣傳刊物、傳單,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參加西博會航空表演的還有“摩斯號”陸上飛機兩架,陳棲霞、趙雲鵬、李嘉明均駕機表演,西湖邊、蘇白二堤都擠滿了熱烈如沸的人群,盛況空前。

        1929年9月,劉沛泉率領陳棲霞駕駛的“金馬”號又飛上海,10月飛抵南京,當時各界名流和諸親友紛紛前去迎接。每到一處,都要大張旗鼓地表演飛行。後來“金馬號”被廣東方面借用損壞,對方賠償了一架法制波特斯六座水陸兩用客機,命名為“碧雞號”。

        1930年,四川省省長、第二十一軍軍長劉湘,聘請閒職在上海的國民政府航空署飛行教導隊原隊長蔣逵回川協辦空軍,購買飛機,招聘航空人才,負責把第二十一軍航空處改組為第二十一軍航空司令部(四川空軍)。1931年春,第二十一軍航空司令部正式在重慶廣陽壩成立,由劉湘兼任司令,蔣逵為副司令(後任司令)。司令部設有參謀、機務、副官處三處和飛機修理廠,由陳棲霞、汪武烈、李豎宇分任處長,王季岡任廠長,共轄有飛機兩隊,由高在田、張裴然任隊長,共有法、英、美制飛機12架。

        1932年,陳棲霞赴法國巴黎航空學校深造。1934年回國,任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飛行教官、初級飛行組組長。

        1933年2月,軍政部航空署全體人員改敘空軍階級,此為空軍官制之始。1935年9月7日,陳棲霞被國民政府敘任為空軍上尉軍銜。

        1937年,陳棲霞任空軍第六大隊(混編機隊)空軍少校大隊長,下轄第三、第四、第五、第十五中隊四個中隊,分駐地南京、蘇州、淮陰、杭州等地,共有轟炸機、戰鬥機等39架;後又臨時配屬第十六中隊。

淞滬抗戰期間,中國空軍轟炸日軍陣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正式爆發,8月14日,空軍第六大隊大隊長陳棲霞奉命率部到達指定出擊地點,參加上海轟炸日軍的戰鬥。8月15日,第六大隊出動部分飛機偵察搜索青島方向敵艦和航空母艦的位置,大隊的主力則協助陸軍轟炸、攻擊虹口靶場、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兵營、公大紗廠及長江口日軍艦隊,當日即出動三批次出擊;晨8時,由大隊長陳棲霞偕參謀長葛昌世駕駛401號布瑞達機,自南京出發,9時飛抵上海偵炸虹口、楊樹浦一帶之敵。

        8月21日,空軍總指揮部責成第六大隊組成夜襲遊擊支隊,由支隊長空軍少校陳棲霞、副支隊長空軍少校李懷民,參謀空軍中尉呂志堅各率2架戰機,執行夜襲任務。8月22日至24日,夜襲支隊從杭州出發,採取遊擊戰術,每夜至少以3機各出動1次,連續攻擊日軍據點及水面艦艇。入夜以後至拂曉,敵軍陣地警報不斷,炮聲隆隆,火光一片,有時攻擊通宵達旦,日軍一夕數驚,精神負擔大為增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1937年9月,為協同晉北和平漢線對日作戰,陳棲霞奉命率空軍四個中隊北上,支援晉省作戰,於9月14日進駐山西省北部機場,以配合地面部隊參加作戰,並編組空軍北正面軍(也稱空軍北正面支隊),陳棲霞任空軍北正面司令,下轄空軍第七大隊及第二十七、第二十八中隊,共有飛機41架。兵力編組:第七大隊可塞機18架駐洛陽,另有布瑞達機2架及弗力提、福克渥夫機各1架擔任通信連絡,第二十七中隊許機12架分駐南陽、洛陽,第二十八中隊霍克二式機7架駐大原。空軍北路司令部設於太原,洛陽、西安、南陽、綏德為基地,太原、太谷、臨汾、汾陽、長治為前進機場,歸由第二戰區指揮。支隊空防區域,“從四川萬縣以東,迄湖北、信陽之線以北所有黃河兩岸,除甘肅一省外的空軍和地面場站歸該支隊司令部指揮區處。”11月間,第二十七隊奉令移防安徽,協防南京,又加入第三十一中隊。空軍北正面軍在太原會戰期間曾對大同、繁峙、平型關、陽明堡、崞縣、原平及平漢路沿線日軍進行轟炸,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據統計,連同太原會戰開始前幾天,共計進行了12次偵察、42次轟炸,擊毀日軍大批重型裝備,擊落日機3架,擊傷1架,幾天之內連續擊落關東軍集成飛行團的重轟炸機大隊長秀島正夫少佐、偵察機中隊長平長一大尉等人,擊斃日飛行員14人。9月21日,日軍“驅逐機之王”、“四大天王”之一的殲擊機大隊長三輪寬少佐,也在太原上空被擊落而喪命。

        1937年10月26日,娘子關失守,影響晉北作戰,11月2日陸軍撤守大原,空軍北正面司令部南撤汾陽,1938年初移駐西安。在山東棗莊台兒莊戰役中,陳棲霞架機擊落日機一架,得嘉獎一萬銀圓,悉數分與部下。

        1938年3月,為了充分發揮空軍的威力,配合陸軍作戰,中國空軍在南昌設第一路司令部,協同第三、第五戰區作戰;在廣州設第二路司令部,協同第四戰區作戰;在西安設第三路司令部,協同湖北、四川以北地區的中國軍隊作戰。第一、第二、第三路分別以張廷孟、劉牧群、田曦分任司令官。不久,楊鶴霄接劉芳秀任第二路司令官,第三路司令官田曦他調,陳棲霞任司令官,10月陳棲霞調軍校任職,複以田曦任司令官。(見《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第三章第二節,2001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

        空軍第三路司令部初在西安市二府街,不久移駐南陽,1939年10月遷成都。當時,空軍第三路司令官陳棲霞,轄豫、晉、鄂、陝等省所駐空軍,職務軍銜為空軍上校,按照當時空軍官階俸祿之規定,薪俸則相當於陸軍中將。

        陳棲霞是位國民黨空軍高級將領,積極參加抗戰。駐軍西安時,與八路軍駐陝辦事處林伯渠(中共中央駐西安全權代表)、宣俠父(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等過往甚密,其侄女陳慕華即於1938年3月由八路軍駐陝辦事處安排,搭上延安的運糧車,赴延安參加革命的,“辦事處接待她的王部屏同志,經過多次聯繫,確定了行期。行前,林伯渠同志親自接見了陳慕華同志,並同她進行了親切的談話。”後來,陳慕華成為党和國家領導人。“在等待搭乘去延安的順路車期間,我多次去八路軍辦事處打聽出發的消息,有時搭叔父的汽車去。由於辦事處周圍有國民黨特務的監視,結果把我叔父暴露了。”(見王喜義、肖剛《輾転鬢霜染,何曾忘延安——陳慕華同志回延安散記》,《中國金融》雜誌1986年第11期)

        1938年10月,陳棲霞被調到成都軍校後不久,因送侄女陳慕華赴延安參加革命而遭到連累,曾受到審查,因著有特殊功績,且得同邑陳誠將軍緩頰,始無性命之憂。

        1940年,陳棲霞調任昆明中央空軍軍官學校教育處副處長。1941年,調任航空委員會航政處上校處長,後調任浙江衢州空軍第十三總站總站長。1943年,任第三戰區航空聯絡處參謀。

        1946年11月22日,國民政府 改制敘(晉)任陳棲霞為空軍少校;1947年8月15日,敘(晉)任為空軍中校,並退為備役。

晚年時期的陳棲霞

        抗戰勝利後,曾邀陳棲霞任空軍司令部政治作戰部主任,未就,乃告退攜眷歸里。他還在油竹半坑(今麻宅)馱斜背,買了一座屋和一片山林,開山、砍柴、耕作,息影田園,樂為鄉鄰書寫對聯(至今油竹上村村頭還遺留一副陳棲霞書寫的對聯)。他惜苦憐貧,多有善舉,且秘密支持中共浙南地下黨的革命活動。

        1950年,當選為青田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積極參政議政。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曾來函,邀陳棲霞赴京任職,因故亦未成行。1960年10日起,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陳棲霞身材魁梧,勤奮好學,文筆優美,從小練就一手好書法,尤長行楷和草書,畫畫、下圍棋、彈鋼琴亦佳,又精通外語,他生性耿直,廉潔正派,參與對日空戰和空軍方面之作戰指揮,且擔任過雲南航空學校、中央航空學校等航校的飛行教官,為中國空軍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不愧為文武雙全的空軍將領。撰有《蔣介石空軍重要訓練基地——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滬戰開始時空軍動態》等文稿。

        1976年農曆十二月廿八日(西曆1977年2月15日),陳棲霞在青田縣油竹寓所逝世,享年76歲,墓葬油竹對面的坦洪背山麓。

        陳棲霞夫人邵曼萍,湖南長沙人,杭州女子中學畢業,知書達理,賢德見稱,育有四子四女,子名陳小椿、陳小松、陳小柏、陳小楠,女名陳小榆、陳小梅、陳小蕉、陳小咪,分別在浙江青田、杭州、陝西銅川及西班牙、奧地利、美國、義大利等地工作和生活,事業卓然有成。

        陳棲霞舊居,亦即陳慕華故居,坐落于青田縣油竹街道油竹上村139號,坐西朝東,由陳棲霞父親陳雲峰赴歐洲經商歸國于民國初年興建,系二層磚木結構傳統民居建築,占地面積790平方米。宅院平面成“H”形,三合土地面,主樓七間,廂房各三間,後耳房一間。主樓簷間施兩支軒卷棚,牛腿方鬥補間鋪做撐撩簷坊,月梁、闌枋等雕刻瑞草花卉、福鹿祥獸、戲曲人物等。1921年,陳慕華出生在主樓次間,在家鄉度過13個春秋,1934年才離開故鄉參加革命,是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任全國婦聯主席。2011年4月20日,陳慕華故居被青田縣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附錄:空軍官階俸祿之規定

        1、根據蔡竹屏(1904-1982,寧波人,1932年中央航空學校在杭州成立時任秘書,1936年中央航空委員會在南京成立時任中文秘書。抗戰時期,任黃岩縣長、寧波地區政工指導室主任、政工大隊長,余姚縣長、溫嶺縣縣長,1978年後任寧波市政協委員等職)1962年所撰《國民黨早期空軍——我在中央航空學校和航空委員會任秘書時的見聞·第二節、歷任校長、各處科人事及其空軍官階俸祿》一文記載:

        “1933年,蔣介石為了提高空軍的地位,施行空軍人員新官階,原有陸軍官階的人員一般降二級改敘為空軍官階,以示差池。技術人員以及軍佐、軍屬均相應比較改敘;飛行人員則于薪餉之外,加給飛行津貼百分之五十。”1936年5月,航空委員會改組,蔣介石兼任委員長,周至柔、黃秉衡、陳慶雲、黃光銳、毛邦初為委員,以宋美齡為秘書長,周至柔調任航委會主任。“組織編制核定後,蔣介石自定為空軍中將(1935年4月1日已敘任特級上將),秘書長宋美齡為少將秘書,主任周至柔也晉升為空軍少將(1936年1月24日已敘任陸軍中將)。”(刊《寧波文史資料》第十五輯)。

        2、勞聲寰少將(1904年生 ,原籍廣東南海,廣西都安人,南京中央軍校第六期畢業,歷任陸軍第45師師長、中央航空學校學生總隊總隊附、總隊長、驅逐總隊長,空軍特務第6團團長兼飛行基地陸戰指揮官,“國防部”參議,總政治部高參等職)回憶:

        “1933年,筧橋航空學校已正式成立,委員長(蔣介石)自兼校長,毛邦初以副校長名義負實際責任。他們準備調用若干黃埔畢業生為隊官。委員長為建設大空軍,苦思熟慮,在職位上儘量壓低等級,在待遇上卻比陸海軍都高出許多,此因空軍素質必然地要比陸海軍為高,而冒險性更大之故,所以嚮往空軍的很多。”1933年8月,他由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營長調任筧橋航空學校去充任隊官,“我本來是少校營長,到職後變為空軍中尉區隊長,但薪俸由 135 元(國難薪,六折 80 元)升到 150 元。”(見《勞聲寰先生訪問紀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系列,1988 年9月)。

        3、徐康良中將(1907-1995,浙江孝豐人,南京中央軍校第六期畢業,中央航校第一期飛行科高級班畢業,歷任空軍官校高級班轟炸組組長兼學生隊長,成都空軍軍士飛行學校教育處長、轟炸訓練總隊長,空軍第一路副司令兼參謀長,空軍第二、第一軍區司令,空軍參謀學校少將校長,空軍訓練司令,空軍中將副總司令)回憶:

        當時中國的空軍隸屬於軍政部航空署,已有七個隊,每隊約有 15 至 20 位飛行人員,八、九架飛機。經過民初的慘澹經營,中國的空軍已稍具規模。飛機多向美國購得,服務的飛行員多畢業於較早成立的各地航校:北京南苑、保定、瀋陽、昆明、廣州、太原等地。北伐統一以後,國民政府聲望日隆,各地區航空人員很多是個人脫離投效中央。我在航空班畢業以後派往第一隊任見習官,為期 6 個月,後升任候補飛行員,授陸軍少校軍階。至民國 21 年(1932)底改空軍新制,所有空軍人員降兩級敘為空軍階級,我由陸軍少校變成空軍中尉。

        故此,有民國時期空軍待遇比海軍高一級,比陸軍高二級之說。

摘自網站文章:青田百名將軍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