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大撤退

        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抱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ー,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護國家民族生存獨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這是中國對外戰爭史上最後一次戰略大撤退。

        在悠久的歷史中,中華民族曾多次遭受異族的入侵。對於這些來自北方的外患,漢民族傳統的國防戰略向來由北而南,由“守塞”(長城)而“守河”(黃河),而“守淮”( 淮河),直至“守江”(長江)。以人工築成的長城和橫貫華夏的三條大河和為屏障,抗擊外敵的入侵。逐次後撤抵抗,以大片土地為代價,消耗敵人的力量,以求自己的生存和後來的反攻。這樣的戰略撤退,古代士大夫稱之為“衣冠南渡 ”

        到了20世紀30年代,面對從海上入侵的日本人,傳統的戰略態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華民族不再是由北而南,而是由東而西逐次撤退、逐次抵抗。不是憑藉橫貫國土的大河,而是憑藉中國自然地形的第二級台階;黃士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東南山地的崇山峻嶺,抗擊兇惡的侵略者。於是,傳統的“衣冠南渡”變成了如今的“衣冠西遷”這廣歷史性的戰略撤退,在當時凝結成一句響遍大江南北的口號。 

        “到重慶去!到重慶去!”出空早在抗戰爆發之初,蔣介石就提出了“犧牲空間贏得時間”的口號,準備倚恃中國廣闊的地域與日本人打一場曠目持久的戰爭,以等待世界局勢的變化,靠英美等國的直接介入而贏得這場戰爭。

        1937年10月27日,蔣介石在最高國防會議上作“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和抗戰的前途”講演,第一次公開提出遷都。同年1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發表遷都宜言。

        這項宣言,表明了中國最高當局決意進行最大規模的持久戰爭。

        此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中國人以驚人的民族凝聚力和頑強的意志,完成了向戰時首都,向反攻根據地的戰略轉移。

        當中國弱小的空軍在上海、南京、杭州、武漢的空中與強大的日本空軍浴血苦戰的同時,數以百萬計的公務員、教師、學生、工人和市民正懷著堅定的意志,溯著滾滾長江西上,向著以重慶為中心的大西南前進,在這滾滾西進的人流中,還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空軍軍官學校的師生。陸軍軍官學校總校最後近到成都北較場(今解放軍成都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空軍軍官學校則遷到了昆明巫家壩。

        數以十方噸計的工廠設備和物資,也在緊張地西遷,來自華北的化工、紡織、纖維工廠,來自上海、南京、濟南、武漢的鋼鐵、造船、機械、紡織和兵工廠,紛紛裝船溯江而上。當武漢保衛戰進行得如火如的同時,大約200艘大小輪船正緊張地往返於武漢和宜昌之間,它們冒著日本飛機的瘋狂轟炸和掃射,把ー批又一批工廠設備和物資運到宜昌。在宣昌,這些物資又換裝到包括木船在內的850多艘川江小船之中,穿過天險三峽,運到重慶及其附近地區,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安裝起來,為維持戰時經濟而緊張地運轉。 

        大這場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戰略物資大轉移,後來被西方人士譽為“中國的敦克爾克”。敦克爾克,是法國西部的一處海灘,與英國隔海相望,1940年6月底,英國當局緊急調動了包括小舢板在內的所有船隻,把戰敗後被圍困在海灘上的近30萬英國遠征軍和一部分法國軍人緊急撤回了英國本土,這批訓練有素的軍人的存在,成為英國繼續進行戰爭的有力保證。

        1938年10月底,當日本人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終於攻佔了武漢三鎮的時候,皇軍的統帥們發現,儘管大和武士們有無人能及的剽悍和驍勇,但他們已委實精疲力竭,再也無力西進或南下了。而此時中國人已經成功地把戰時首都遷到了山城重慶,從這個新的政治中心號召全國軍民繼續抗戰。中國軍隊雖然在武漢會戰中遭受重大損失,但並沒有潰散,而是向西向南有秩序地撤退,以江漢平原的水網地帶和鄂西、湘西、湘贛山地為依託,隨時準備抗擊繼續入侵的敵軍。蔣介石本人則把他的總指揮部撒到了南岳衡山,在那裡指揮全國軍隊繼續抗戰。中國人抵抗的決心似乎一點也沒有動搖。

        而日本人卻開始感到茫然了。從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十六個月過去了,皇軍佔領了中國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廣大地區,佔領了南京、上海、廣州、北平天津、武漢等大城市殲滅和擊潰的中國軍隊何止百萬。可是中國實在太大了,雖然皇軍已投入了百萬以土兵力但兵力仍然顯得捉襟見肘,不敷使用。如今大軍面臨的,不是水網、沼澤、河流湖泊,便是崎嶇陡峭的崇山峻嶺,這樣的地方可不適合裝甲部隊和大兵團作戰。當前能夠做的,就是停頓下來,休整已經打得疲憊不堪的兵力,鞏固剛剛佔領的地區。至於發動新的攻勢,深入中國腹地,打垮國民政府或者迫使它投降,目前連想也不敢想了。因為日本軍方已經在中國戰場上投入了24個師團,駐守本士的只剩下一個近衛師團,再也無兵可調了。不少日本戰略專家悲歎道:“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國軍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

        中日雙方就這樣,以長江為中心舞台對時著,暫時誰也奈何不了對方。中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摘自:國民黨空軍抗戰實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