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制空權争奪戰

        1943年6月鄂西會戰結束後,日本侵略軍估計中美空軍戰機有246架,深感中美空軍的威脅, 並判斷随着中美空軍力量的增強,中美空軍将擴大作戰區域,對台灣及日本本土發動攻擊。

        6月下旬,日本侵華陸軍總司令部對日本空軍的配置調整爲:爲了阻止中美空軍轟炸日本本土,日軍大本營于6月7日以大陸命第798号命令分别從關東軍抽調戰鬥機一個戰隊(飛行第八十五戰隊),從南方軍抽調重型轟炸機兩個戰隊(第八飛行團——缺飛行第三十三戰隊),由侵華日軍總司令指揮,使在華日本空軍戰力增至戰鬥機3個戰隊,輕、重型轟炸機各2個戰隊。侵華日軍總司令部拟訂計劃,準備實施夏季作戰,其最低目标爲“消滅進入包括桂林在内以東地區的美空軍”。然而,具體執行作戰任務的日本第三飛行師團則認爲:“此舉未必容易,且并無充分把握”。

        此時,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對兵力進行了重新部署。從6月下旬起,陳納德爲了從空中遊擊戰轉向進攻作戰,與日本空軍一決雌雄,除将一個戰鬥機中隊及第三○八轟炸機大隊留守昆明外,把主力調往桂林、零陵與衡陽一帶,使這三個基地的美國空軍力量具備了相當規模。

        7月7日,美國第十四航空隊開始襲擊廣州。8日,轟炸海防。9日,第三0八轟炸機對東京灣裏的日軍船隻進行攻擊。面對7月中上旬美機的頻繁活動,日本空軍爲了保住交通線,從7月23日開始了反撲,在以湖南爲中心的華南上空,與美國空軍展開了激烈的制空權争奪戰。

        7月23日,日軍從武漢、廣州兩地,出動150架轟炸機和戰鬥機,分四批同時襲擊衡陽、零陵和桂林等地。

        24日,日軍出動約100架轟炸機、戰鬥機,集中轟炸零陵機場。

        25日,72架日機分五批襲擊衡陽、邵陽、芷江和湘潭等地。同日,美國空軍也出動飛機襲擊了日軍在嶽陽附近的白螺矶機場。

        26日,獲得增援的中美空軍開始反擊。美國空軍轟炸了日軍漢口機場、廣州和香港等地,并與日機展開激烈的空戰。

        27日,美空軍再次轟炸漢口,并遠征香港和海南島。

        29日,61架日機分四批襲擊衡陽。同日,美國空軍再次襲擊香港。

        30日,50餘架日機再次轟炸衡陽,與中國空軍展開空戰。

        華南上空的制空權争奪戰,是日本空軍明顯感覺到其空中優勢逐漸被削弱,爲了解除自身所受的威脅,加強自身的防禦地位而發動的。在這次戰役中,日軍以大編隊分批同時襲擊中國在華南的各空軍基地,企圖集中優勢兵力,尋找美國空軍主力決戰,并殲滅之。此外,日空軍采用以戰鬥機誘使美國空軍出擊,然後以轟炸機攻擊中國機場的戰術,使中國空軍飛機無法随時降落,變成與他們一樣,處于與空軍根據地遠距離的情況下作戰。

        然而,無論日本空軍采用了什麽樣的伎倆,在空戰中,中美空軍均以飽滿的鬥志和高超的技術,與數倍于己的日空軍展開搏鬥。同時,還不斷主動出擊,反攻日空軍基地。華南制空權争奪戰最後以日本空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8月2日,陳納德将軍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主持的紀念美國陸軍節時發表演說,聲稱過去的8天中,日軍飛機損失66架,而中美空軍僅損失8架飛機,3人(美方2人、中方1人)在作戰中陣亡。

        8月28日,日軍大本營拟訂了<《1943年秋季以後的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綱》,在其航空作戰中提出:“迅速恢複由于夏季進攻腹地作戰所消耗之戰力。同時,伺機進攻中國西南腹地及四川省,尋殲敵空軍尤其是大型機,以遏制在華敵空軍之活動。”

        面對駐華美國空軍的頑強作戰,日軍也不得不承認其果敢。駐上海的日軍公開對其記者稱:“美、日空軍的決戰,已日趨激烈。目下美駐華空軍質量好,駕駛員的素質較南方戰線的美空軍優秀。他們已由空中遊擊戰轉向進攻作戰,将空軍主力向前推進,完成與駐華日空軍一決雌雄的姿态,及企圖空襲日本本土,并切斷東海方面日本對南方的補給航線。所以日本航空部隊已與在華美國空軍的旺盛戰意,發生正面沖突,其作戰的激烈毫不遜于南方所羅門及新幾内亞方面空中決戰。”

        經數周休整,日本空軍再次集結力量,從漢口、廣州和香港的機場起飛,襲擊在華美軍基地。此次,日本空軍動用了改良的新型“零”式戰鬥機一—“三菱A6M5"戰鬥機。該機裝有兩門20毫米機炮,時速可達564公裏。美空軍亦獲得一批時速達700公裏的“P-51野馬”式戰鬥機的增援。雙方再次展開中國戰場上的制空權争奪戰。

        10月8日,日本空軍結束了所謂的“夏季作戰”。日軍第三飛行團在戰後無可奈何地承認:“由于敵預警機的加強和戰鬥機的優勢,使我方一直采用的戰鬥機、轟炸機聯合進攻受到阻礙,不易成功。”而中美空軍愈戰愈勇,并逐漸将飛行基地向東推進至遂川、贛州、南雄等地區。

來源:杭州出版社 主編:蔣妙玉 編著:趙大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