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中正劍(軍人魂)

鮮見的中國空軍中正劍全長39公分,鞘長27公分,此劍應為空軍官校畢業獲贈配劍。
飛鷹有一腿斷裂遺失,劍上刻有“國土未復 軍人之恥”八字,另一面無字。
刀鞘頭梅花,刀尖有些斷,刀鞘尾有非常漂亮的鷹翼。

感謝徐華江伯伯贈送此空軍中正劍與本網路博物館收藏

空軍中正劍

        “中正劍”一般是指民國時期黃埔軍校學生畢業典禮時頒授的短劍,由於上面刻有“校長蔣中正贈”的字樣因此而得名。而空軍中正劍,指的則是中央航空學校畢業典禮時所頒授的短劍。

        空軍中正劍在收藏者之間常被口頭稱為“ying wu 劍”,由於其劍柄上有一隻銅雕的鳥,粗看像是鸚鵡,因此人們大多理解為“鸚鵡劍”,取“英武”二字的諧音。但在相關歷史資料中並未查到“鸚鵡劍”。筆者曾攜帶該劍圖片請教了一位元鳥類專家,專家認為劍上的銅雕並非鸚鵡而是鷹,因鸚鵡為對趾型足,二趾向前、二趾向後;而鷹足則為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劍柄上所表現的鳥足則與鷹足相同。而空軍指揮學院教授喬良少將亦認為,中國軍人不太可能將學舌鸚鵡作為其象徵,而鷹作為空軍象徵是較為自然的,而且民國空軍的軍徽正是一對鷹翅的造型。由此推測,或許空軍中正劍本來的名稱當為“鷹舞劍”,寓意飛機在空中如雄鷹飛舞,這一推測未必正確,但權可作保留。本文在此則以“空軍中正劍”稱之。

空軍中正劍誕生背景

        談到空軍中正劍的出現,就要回顧一下國民黨空軍的歷史。

        1928年11月,國民政府成立軍政部航空署。1929年11月,中央軍校航空隊開學,1931年改建成軍政部航空學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簡稱中央航校)的前身。國民黨軍隊空軍組建之初對所徵召學員的具體要求是,具有強健的體魄,且具備“正確的認識、清晰的頭腦、豐富的學識、敏銳的反應、優越的技能、追求新知的熱忱與勇敢活潑冒險犯難的精神”。苛刻的標準使國民黨空軍入選的淘汰率達到了54%。設置如此之高的門檻不僅因為空軍的特殊地位,還與當時親任中央航校校長蔣介石的重視密不可分。少數學員被幸運錄取後待遇極為優厚,見習期間的薪水為每人每月銀洋75元,半年後見習期滿,即加到銀洋150元,在當時等值于黃金9兩。學員們都訂制最好的衣服,享用最佳的伙食,選購照相機、馬靴等奢侈品,每人都有一輛自行車,擁有汽車的也不乏其人。

        空軍學員享有的物質條件良好,但缺少實戰歷練,遂使空軍中彌漫著一種恃才傲物、軍紀渙散的風氣。對此蔣介石極為不滿,曾親自下達訓示:“航校精神、管理、訓練都很差,沒有軍人的精神、氣概和德行,太差了,要培養他們的軍人精神、軍人生活和軍人的思想。”在此背景下,旨在“恢復空軍軍人靈魂”的空軍中正劍便誕生了。

製造工藝考究精良

        相比製作粗陋、工藝簡略、脫胎於刺刀的國民黨軍隊其他各型佩劍,空軍中正劍設計考究,製造精良。其從最初定型就參考了德國軍官佩劍優良的設計,當然,這對直到抗戰初期還按德國空軍體制訓練,甚至教官都直接聘自德國的國民黨空軍來講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通過有限的資料及實物可以瞭解到:此劍分為標準版和特殊版,全劍長在30~40cm之間,劍柄長10.5cm、寬2.5~3cm、厚1.8~2cm,劍格長6~6.5cm、寬1~1.3cm、厚1.5cm;劍身刃體寬(最寬處)1.8~2cm,刃體長15~25cm、厚0.3cm;鞘長22~25cm,上寬下窄,最寬處2.2cm,最窄處1.8cm。

        空軍中正劍的整體製造工藝體現了當時國民黨軍隊同類佩劍的最高水準。劍柄由鷹造型的銅雕、木制柄身及固定的銅質緣口組成。銅雕的造型極富想像力,是整把劍的最大亮點。整只雕由黃銅精鑄而成,翅膀羽毛層次分明,充滿張力,具有浮雕的效果。鑄造成型後經由手工打磨修整,使得每片羽毛上纖細的發絲都表露無遺。鷹的眼珠由紅色玻璃製成。出於牢固的考慮,眼珠沒有採用傳統的鑲嵌工藝,而是用一根金屬絲在劍柄的內部連接兩顆眼珠,使其固定,達到一種半嵌在眼窩中的立體效果,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木制柄身配以鮫魚皮、玳瑁、賽璐璐等不同材質的蒙皮,由凹槽處纏繞一主兩輔的3股銅絲,再用帶有5條加強筋的銅質緣口固定,簡潔牢固,渾然一體。整個劍柄只用一根穿銷固定,十分方便裝配。

        空軍中正劍的梯形卷邊護手明顯具有古代或者中世紀的日爾曼風格,這在同時期的德國軍隊佩劍上亦普遍顯現。和劍柄一樣,護手的鑄造也十分精細講究。厚重的護手正反兩面各有一隻雙翅展開作獵食狀的鷹的圖案,有的特殊版則是兩翼平伸懸停於空中的姿態。絕大部分護手的紋飾是鑄造而成的,但也有少量版本是純手工鑿刻的,圖案紋飾則沒有太大變化。

        劍鞘鞘身為鐵質,鞘膛用軟木做內襯,以防擦碰。劍鞘表面則採用當時非常先進的複合鍍層技術處理,即在鞘身表面先鍍一層銅,然後再在其上鍍一層亮鎳,這種工藝有效地解決了鍍層容易脫落的問題。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非常成功的,那些留存至今的空軍中正劍稍加清理就熠熠生輝。劍鞘的鞘口和鞘尾用銅皮冲壓出紋飾再焊接成形,鞘口可能是全劍惟一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配件,利用魚子地加上如意卷草紋映襯著雄鷹與螺旋槳組成的國民黨空軍鷹徽。鞘口整體造型同陸軍中正劍鞘口無異,表明了二者的傳承關係。鞘尾是全劍的另一個亮點,對合攏的鷹翅以不對稱的姿態環抱著青天白日徽,實際就是雙翼空軍胸章的變體。空軍中正劍的劍刃採用中國傳統的寶劍造型,鋼質一般,不開鋒且略顯單薄。少數劍身雙面開單血槽,其實並不具有什麼實戰性。

空軍中正劍的生產與頒授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一種誤解,認為只有國民黨空軍飛行專科畢業的學員才授領空軍中正劍,其他部門人員則沒有資格,其實不然。空軍是一個龐大繁雜的綜合體系,除了一線作戰飛行員外,還有諸多協同保障單位,他們都是空軍序列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領航、機械、無線電通訊、氣象等不同學科的空軍學校都有佩劍。這些佩劍在整體設計原則不變的情況下,用一些細節變化來加以區分,最常見的就是劍體尺寸大小及劍柄蒙皮的顏色不同,有時也會改動劍身配紋飾和圖案的某些部位,如鞘口的圖案、鷹喙的長短與爪的造型等。

        已知的空軍中正劍產地幾乎都在四川,再具體一點,應該是重慶及成都等地區。空軍中正劍大多是在抗戰時期所生產,而四川作為當時抗戰的大後方,雲集了眾多的兵工廠及配套工廠,具有良好的加工製造條件。“成都新鑒金屬工廠”就是當時生產空軍中正劍中比較著名的一家,它所生產的空軍中正劍在鞘口一側標有廠名,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因此也顯得格外珍貴。

        空軍中正劍的頒發比較正規,一種是空軍學校畢業典禮頒授,另一種是當作禮物贈予。頒發的起始日期沒有確切記載,但應該不晚於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原國民黨抗日空軍烈士任雲閣的事蹟中明確記載:“1934年秋任雲閣在考入了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甲班轟炸飛行科學習,航校地址設在杭州筧橋。他於1936年10月12日在航校畢業。畢業典禮上,校長黃光銳講了話。總校長蔣介石親自向畢業生頒發了中央航空學校畢業證書,接著每人贈送一把佩劍,劍的兩面分別刻有‘國土未複,軍人之恥’的陰刻字樣。”由此可見當時的頒授儀式是非常隆重的。這種狀況至少持續到了1941年。

        國民黨航空英雄、起義英雄吳其軺生平中記錄到:“1941年1月5日,吳其軺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畢業。畢業典禮在重慶歌樂山舉行,蔣介石接見了他們,並親自將佩劍授給他和同學們。”空軍其他學科的頒授形式也應類似,只不過可能沒有蔣介石親自頒發這麼隆重。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航校專科學員自12期之後就很少有人能受領到佩劍,因為12~16期的學員都在美國受訓,畢業回國後馬上參戰,沒有幾人能回學校領劍,所以後期能領到佩劍的專科學員寥寥無幾。

        相對於畢業頒授的正式,另一種情況就是當作榮譽禮物贈予。眾所周知,國民黨空軍的外援先是蘇聯,後是美國,從1937年的“蘇聯援華飛行隊”到後來名揚世界的“陳納德飛虎隊”,空軍中正劍一直扮演著“抗戰國際勳章”的角色,兩國的飛行英雄都把獲得空軍中正劍當作重要的榮譽和親身幫助中國人民抵抗侵略的歷史見證。此外,還有來自加拿大、法國、印度、匈牙利等國家的空軍援華志願者也得到過該劍。因此,現在國際收藏品市場上偶爾也會看到國民黨空軍中正劍的身影,它們大多保存完好,價格不菲。

        空軍中正劍屬禮儀佩劍,從資料上看,其正規的佩劍方式應該有兩種:一種為採用Y字形劍掛,配合空軍制服和美式武裝帶時懸於左側腰部以下,劍柄朝向身後;另一種則類似於刺刀的佩戴方式,直接懸掛在右側武裝帶上,但是需要換用刺刀式劍掛。空軍中正劍沒有類似於中正劍的鎖定裝置,所以有的劍掛後部帶有皮制掛環用以固定劍柄,但這似乎不是官方版本而屬個人定製品。
摘自輕兵器雜誌2012年1月  編輯/王輝

        “軍人魂”這是上個世紀前半葉,中國“正統”軍隊,亦即國民黨軍的一種制式短劍。它是中國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國民黨軍中佩劍。

        長期以來,這種短劍既聞名遐邇,又霧蓋雲遮。單從叫法上說,它起碼有這樣幾種名字:“軍人魂、中正劍、成仁劍、自殺劍,近來更有人稱之為“黃埔軍魂――將軍劍”…… 它的正規名字,其實就叫“短劍”。

        短劍,亦即“軍人魂”,是和禮刀、軍刀並行的一種軍官裝具,屬軍官的一種常規服飾。

        那麼,既屬常規佩掛之物,故而短劍比之禮刀、軍刀(此兩物實即同一形制的全長94公分的指揮刀,區別在於花飾的繁簡不同)更易流行且其終得大行,十數年內,禮軍兩刀日形式微,唯“軍人魂”獨步天下,遂演成“國軍”的一種象徵物。

“軍人魂”的頒發量有多少?數字應當是驚人的。

        這裏要說明,“軍人魂“短劍,開始並非一般軍官的裝具,而是(以後也大量是)作為特定的頒授之物。如慣稱“黃埔軍校”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多獲贈一把紀念劍(30年代中期始)。還有各軍政部門,各地方勢力,各要人官長,以及一些社會團體,也以頒劍為一時之尚。僅黃埔軍校在大陸解放前,23期學生含各分校與各種訓練班畢業生,即達23萬餘人,獲劍者起碼都應以十數萬計。如此計算,“軍人魂”的總的頒發量,即使是保守的估計,也當在百萬柄上下。

        但得以流傳到今日的“軍人魂”則百不存一,甚至千不存一。在少數博物館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臺灣“國軍歷史文物陳列館”)及零星收藏者的手上,或有散見。而這類短劍中,最具研究與收藏價值、即帶各種銘文的劍數,以筆者的估計,存世量則僅數百,決不過千。

        “軍人魂”的興勃亡忽,原因固多,而留存稀少則主因一條:其與生俱來的“反動性”。國民黨軍隊的性質,及此劍身上普遍鐫刻的“蔣中正贈”、“成功成仁”字樣等等,註定了其在新中國的命運。建國以來,鎮反運動的浩大聲勢,大抓階級鬥爭的“為綱”國情,警惕蔣幫“反攻大陸”的高壓氣候,更加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對於這一反動的象徵變天的標準器物,無疑是劫數般毀滅性的打擊。恰又因了這般短劍,僅可標誌身份,並無實戰價值,刺刀尚能入戰利品,此物則一無所用,除了充反面教員,斷無其存在道理。可以想像,光是1958年大煉鋼鐵那陣,此刃正當其時,大都化作了爐中鐵水,轉作他物了。

“軍人魂”的起源與興亡

        “軍人魂”發端於何時?換句話問:最早的“中正劍”是哪一“期”?

        坊間最流行的根深蒂固的一種說法:“軍人魂”由黃埔軍校肇興,但凡畢業生均獲短劍一柄,那麼從有第一期畢業學生,就有該劍。今大量的偽劍,因了盲目攀附這一“根據”,大鍛其“校長蔣中正賜”,還鼓搗出“學生胡宗南佩”等物,不一而足。

        到底何時有其“軍人魂”?筆者以經年的研究心得認定:“軍人魂”短劍,發端於距“黃埔建軍”9年後的1933年;其發祥地,是在江西的廬山。

        1933年5月,蔣介石為“剿共”慘敗,認定國民黨軍是一支“喪失革命精神”的“野蠻軍隊”,在專為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督師“剿共”之際,將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數十萬國民黨軍重新編配,組成“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此北路軍部隊,全數為蔣介石嫡系,亦即所謂“中央軍”。為“培養學員的新精神”(蔣介石語),“剿滅”紅軍和共產黨,又“特設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這就是聞名的廬山軍官訓練團。當年7月18日至9月18日,該訓練團連續舉辦三期,訓練北路軍軍官及陸大學員等共7598人。第一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1835把”。第二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2504把”。第三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3564把”。 這就是最早的那批“軍人魂”。

如此認定,根據何在?

        首先,“軍人魂”這個名號,最早見諸於此際的廬山。蔣介石在《軍官訓練團訓練的目的和方針》訓詞中,開宗明義:這次訓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先尋著我們軍人的靈魂,再來挽回我們整個國家的靈魂!”此話的針對性在於:這些嫡系軍官上山之前,普遍“覺得長期的剿匪,感受生活的痛苦和找不著出路的疑問”,懼怕紅軍的心理非常嚴重,被蔣介石、陳誠(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團長)斥之為“簡直沒有靈魂”;而調集數千軍官受訓,就是要使他們“恢復軍人靈魂“。當時在訓練團團址海會寺,寺前約兩百米處,還專門建造了一座木牌坊,是為軍訓團的轅門,高懸蔣介石手書“軍人魂”三個大字,令人望而心驚。可見,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辦團宗旨,就是所謂“軍人魂”。而“軍人魂”短劍,即是這一主旨的衍生物。該劍甫一面世,其身上就鐫著兩行蠅頭小字:“軍人魂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紀念”。陳誠在向受訓弟子們頒發“軍人魂”短劍時,亦首次闡明其用途:“這把劍是給大家為主義奮鬥,與敵人肉博到最後的時候,做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志士所用”《畢業學員應有的認識》 。

        其二,廬山劍從形制上看,製作比較粗劣,工藝比較稚拙,並且脫胎於刺刀的痕跡明顯,尚處於“混沌狀態”。這是該劍處發端之際的實物外觀上的重要根據。廬山劍的鑄造特點,明顯表現為“倉促之作”,刀鞘就是基本沿用槍刺鞘,刀身扁平無血槽,刀柄多為厚電木綴銅釘,與擋手連鑄,這些都與後來的主流路數的“軍人魂”,相去甚遠。並且1934年後,再無此類“軍人魂”形制出現,此亦為早期劍辨識的重要特徵。

        其三,蔣介石侍衛居亦僑先生在《跟隨蔣介石十二年》一書中提到:“蔣介石是個現代軍人,他的穿戴是以武裝為主的。在創辦黃埔軍校時,穿的是灰色布軍裝;在舉世聞名的北伐戰爭任總司令時,他改穿黃色或灰色毛呢服裝;在南昌行營期間和廬山訓練團成立後,他穿草綠色毛呢軍服,並且佩戴‘軍人魂’短劍”。十分明確:重視“武裝”且授人以劍的蔣介石氏自己始佩其劍,是在1933年之後,此亦為“廬山說”的有力根據。

        本人集劍有年,藏“軍人魂”短劍凡百八十餘柄,過眼之劍則倍之,搜求上下,從未見過1933年前的此種短劍。就以黃埔軍校所頒之劍來說,于“軍人魂”出現後的1934年畢業的黃埔九期生以後始見有劍留存於今併入某囊中。而1933年前的黃埔畢業生當以萬數計,卻均未見其劍。即是說,這萬數人如若有劍而無孑遺,也是勢不可能。

十載景觀:佩劍之風漫“國軍”

        繼廬山劍、黃埔劍的發端濫觴之後,“軍人魂”短劍開始成為國民黨軍正式列裝的物件。1935到1945年的十年間,是“軍人魂”的“黃金時代”,各類短劍呈氾濫之態大行于市,佩劍之風漫捲“國軍”。

        1935、1936年,隨著“國軍”軍官定制佩劍,各種“頒劍”亦風靡國中。各實力派人物多有動作,蔣系勢力下的東南及中南一帶尤為盛行。各系統、各部門、各機構,武將自不待言,文官亦有湊趣,以至童子軍之屬,各色人等嘗以頒劍為時髦之舉。軍隊的部隊長如師旅長,似都有頒劍之權,最小的見至保安團長。此際的劍事呈亂哄哄的繁榮,乃一時之洋洋乎大觀。至抗戰勝利,伴隨著美式服裝的出現,“軍人魂”短劍運數告盡,基本壽終正寢。

        1945年8月,“軍人魂”在行將消亡之際,大大地風光了一把,且為該劍的退出歷史舞臺,行了一個可稱體面的謝幕禮。這就是在抗戰勝利之際,在芷江,在南京,及在各戰略區之擇要地,於日使洽降、對日受降之刻,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個個身佩璨亮的“軍人魂”短劍,接受“皇軍”降將奉上的戰刀和投降書。

“軍人魂”由“剿共戡亂”始,以對日受降終,這是歷史的不意安排。

“軍人魂”的形制與品類,說到“軍人魂”的品類特色,又是個一言難盡的話題。

《陸軍服制條例》對“軍人魂”短劍的規格,是有明確框定的。

        “全長三十九公分,劍柄長十一公分二公釐,護手厚三公釐,鞘長二十七公分五公釐,劍柄寬三公分,鞘口寬三公分,尾寬二公分二公釐;劍柄用玳瑁制,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銅鍍金上鐫梅花紋,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線,護手亦銅制鍍金不鐫花紋,鞘身為魄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銅平鐫花紋,鞘口包銅長三公分二公釐,鞘尾包銅長六公分,劍刃長二十六公分,劍柄與劍鞘相連接處置彈簧開關一。”

上述即為標準的“軍人魂”款式,乃正規的軍官列裝式。

從“軍人魂”的門類上,大致可分以下三種。

        一是軍官制式佩劍。即“三朵梅花”型。這是循《條例》所制的服飾要求之物,為標準制式,生產大量,也是今日留存最多的品種。從其所含的信息量和收藏價值看,又是最為“大路”的貨色,且大部乃粗劣之作(而最精良者往往亦出於此類)。博物館所藏的,亦之多是這一類型。

        二是黃埔劍(原則上還應包括各軍事院校、戰幹團佩劍),是為“天子門生”佩劍。這類短劍我打“校長蔣中正贈”名號,為“軍人魂”正流,頒授量頗巨,其鑄造比較正規,源流亦比較明晰。此劍在抗戰之前頒授量甚小(黃埔正式學生自第八期起至十三期,每期 約在千數上下),至抗戰軍興,大辦分校,人數激增,故現留存的黃埔劍,多為十四至十九期(尤以十六、十七、十八期為多),十四期前和十九期後則均十分罕見。黃埔本校所頒劍的特點,是劍身不打佩者姓名,只有編號,而分校劍則不少可見劍主之名,使得“魂”的意念頓生,身價亦陡顯貴重。

        三是所謂“中正劍”。這是最不可測的一類。大者各派系巨擘,小如某保安團長,從中央到 縣屬,者可見其身形。這一類短劍光怪陸離,既難以提起,更無法道數。還有一種當時的偽劍,為私商鑄造售賣,不在話下。

        “軍人魂”的鑄造工藝特點,也是殊為奇特。僅從材質上講,有銅有鐵有金銀,有玳瑁紫檀賽璐珞鮫魚皮甚至很粗劣的竹木。比如據史載,軍統巨頭戴笠的佩劍,飾件就是純金的。從銘文看,同樣五花八門,有題贈,有名號,有勉語,甚至還有詩詞……

        總之,“軍人魂”短劍整體呈現出的特點,是路數雜陳、品類繁多、高下參差,撲朔迷離。這正是國民黨軍自身特點的集中反映:當年的“國軍”是一支裝備窳劣、又從未真正統一過的軍隊。“軍人魂”的雜陳現象,又是與當時中國落後的生產力水準、災難深重的民族背景、四分五裂的內部政治基礎,是對應一致的。

(摘自李學鋒文 軍事史林供稿)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