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救國券

        中國發展航空事業雖不遲於日本,但因連年的內戰,以及落後的工業基礎,致使中國的航空事業始終得不到發展。盡管在30 年代中期,南京政府分別與美、意、德簽定合同,合辦飛機製造廠,但到抗戰爆發時,中國仍無一家航空工廠可進行批量生產。中國的航空工廠絕大多數隻能仿造國外飛機,而技術人員、原材料等也不得不仰仗國外。

        對於飛機來說,最關健的發動機,中國則更無能力自行製造。中國發展軍事航空的唯一途徑就只有向國外購買飛機。到1937年,中國究竟向國外購買了多少飛機,已成為歷史之謎,無人能夠知曉。因為當時幾乎各省的軍閥凡能創辦自己的空軍,都直接向國外購買了飛機。至於購買了多少,則是軍事秘密,從來不向外界公布。僅從幾筆大的數字,我們可以對當時向國外購買飛機的數字做一個粗略估計:1919年北洋政府借外債購買了飛機100架;東北空軍在“九一八事變”前,擁有飛機(包括未裝配的)近300架;1935年,廣東空軍有飛機115架,南京政府有飛機382架。若加上地方各省軍閥購買的飛機,則不下 1000架。估計在抗戰前,我國已先後向國外購買了 1200~1500架左右的飛機,耗資上億,幾乎世界上所有能生產飛機的國家,我國都向其購買過飛機,可稱之為世界飛機的博物館。由於各地自辦空軍,飛機的保養、人才的訓練和設備水平都極差,尤其是不斷的內戰,致使飛機的損壞率特別高。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空軍300多架飛機無一抵抗,即落入日軍手中。到抗戰爆發時,地方上除廣東空軍和廣西空軍的部分飛機外,均因不能擔負作戰任務而被淘汰。抗戰初期,我國僅有能作戰的飛機305架。這些飛機主要是在兩次航空捐款購機運動中向國外購買的。

        抗戰爆發前,中國空軍隻有4所正規學校,即杭州中央航空學校、中央航空學校洛陽分校、中央航空學校廣州分校和中央航空機械學校。中國空軍統一後,各省培訓的飛行員再入中央航空學校學習,經過淘汰後,剩下能作戰的人員隻有700人。

航空救國券50元及100元尚未購買到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發生抗日戰爭,政府為籌募戰爭軍餉及添購飛機等,首先擴大中國空軍,設立「中國航空委員會」,辦理航空募款購機及推進航空教育,聘請美國陳納德將軍為顧問,募集美國 志願飛行員(退役軍人),加強中國空軍力量,並於民國三十年元月購買美國式P-40戰鬥機一百架,由志願隊經嚴格訓練後,與中國空軍隊,並參加對日做戰。

        為了購買飛機,海外黨部部長吳鐵城以及華僑航空救國委員會主任陳慶雲三人簽名核發向居住在南洋、美洲等地海外華僑為主的群體,發行美元無息航空救國債券,總額為五百萬美元,面額分一百美元、五十美元、十美元、五美元四種,並派員分赴南洋、南北美洲等地進行宣傳,各地華僑都積極進行了認捐。以美金伍百萬為基本數,十足發行,規定自戰爭勝利結束後,由財政部在國庫收入項下於五年分期抽簽償還。同時由中央銀行以戰鬥機為圖案發行伍圓卷法幣一種,由英國德納羅承印,流通市面。

        此次發行債券的圖案,就是以1935年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廠生產的諾斯羅泊斯輕型轟炸機為藍本的手繪圖,右上角有“抗戰必勝”字樣,左下角則有“建國必成”字樣,圖片顯示的就是1941年3月發行印製的,5美元,1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的航空救國債券“中國大部分發行的戰爭債券,從未真正進行過償還”。
摘錄於軍用鈔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