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隊第一中隊機槍手 羅德隆
就算有介紹到第一大隊的戰史,主要都是以飛行員故事爲主,很少涉及到領航員、通訊員與機槍手的事蹟。所幸目前居住新竹的羅德隆上校就是當年在B-25上擔任通訊員的抗戰老英雄。不過因爲所有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期間都被要求關閉無線電,所以更多的時候羅德隆是機槍手。
羅德隆參戰時,中國戰場的制空權已經完全爲盟軍所掌握,所以他參加了12次任務,都沒有遭遇到過日軍戰鬥機的攔截,只是一上飛機後就將自己的生死完全交給了飛行員的他,在談及參加中美空軍混合聯隊的歷史時。還是提供了不少不同以往的精彩視角。
走入空軍大門的小學老師
民國11年農歷10月7日出生的羅德隆是陝西省漢中人,家裡因爲自祖父時代就開設「回春堂」中藥店而在地方上頗具影響。他的父親畢業於陝西模範學堂,在漢中擔任小學教師,造福鄉里。羅德隆本人,也在從集靈小學畢業後就追隨老父親的腳步,進入由陝西模範學堂改制的漢中師範就讀。
正當他努力學習,邁向成爲老師之路的同時,對日全面抗戰於民國26年爆發。漢中距離前線十分遙遠,並不曾成爲中日兩軍的主要戰場。只是爲了瓦解國人的抗戰意志,日軍仍對漢中實施過無差別轟炸,就連羅德隆就讀的漢中師範,也挨過日本炸轟機的炸彈。只是一開始,他並沒有成爲軍人的想法。
羅德隆在漢中師範畢業後,也扎扎實實幹了兩年的小學老師。但是他的人生,還是因爲抗日戰局的白熱化而徹底的改變。根據國民政府的戰時兵役政策,凡是家裏有兩個男丁以上的家庭,都至少要派出其中一個男丁從軍。當時的羅家總共有四個男孩,身爲老大的羅德隆又偏偏是四人裏面唯一的成年人。
剛開始,因爲老父親是小學校長的原因,地方政府還不至於強求羅家出人當兵。不過因爲國軍在戰場上消耗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到了民國31年也不得不向他們家要人。考量到弟弟們年紀都還太小,羅德隆決定主動出擊,先一步到城固縣參加空軍通訊學校訓練班第六期的招生考試。
羅德隆表示,當時總共有300人報考這個訓練班,結果第一輪的體格檢查就刷掉了230人,只有70人過關。在接下來的學科考試中,包括羅德隆本人在內,也只有5人通關。可見在那個時代,想要當空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通過考試的他,決定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親知道。
考量到家裏遲早要出一個男孩去當兵,而且在空軍裏面吃的苦,也遠比陸軍還要少。羅德隆的決定得到了老父親的支持。於是他先前往漢中空軍第八總站登記,搭乘軍用卡車到300公里外的成都展開訓練。只是這300公里的路程還是花了羅德隆他們好幾天才走完。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空軍無法派出固定的車輛把他們直接由漢中送往成都。一行人只能早上搭車,晚上在深山裡找一間旅社休息,等第二天一早再看看有沒有其他的空軍的便車可以搭。羅德隆指出有一次他搭乘的便車正下方,就運載了一批50磅的航空炸彈。
到了成都以後,空軍通訊訓練班第六期爲了要等待招募至淪陷區的同學,硬是多等了一個月才開課。爲此羅德隆表示,他們在那一個月的基本上是白吃公家飯,什麼事都不必做。只是身爲軍人不能隨便問東問西,否則就很有可能遭到軍法處置。
等到民國32年初一切準備就緒,長達半年的訓練即將展開之際,蔣委員長又決定把訓練班擴編爲空軍通訊學校,以爲中華民國固定訓練通訊人才。因此羅德隆等第六期訓練班的學生又搖身一變,成爲空軍通訊學校正科班第一期學員。
訓練的時間,也因此由原本的半年被拉長成整整的兩年。如同那個時代的所有中國軍事院校一樣,空軍通訊學校的校長由蔣介石親自擔任。但是學校的一切運作掌握在教育長手中。當時擔任教育長的是陸軍官校第一期畢業、曾經被派到蘇聯學通訊的汪體明中校。
空軍通訊學校的艱苦訓練
羅德隆指出,空軍通訊學校的訓練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長達三個月的入伍訓練,就是讓他們這些原來的老百姓脫胎換骨,適應軍人的生活。入伍生與陸軍一樣,平常受訓期間只有草鞋可以穿。只有每個禮拜周末,他們才允許穿皮鞋外出。
與空軍官校相比,通訊學校的資源也相當的缺乏,他們每個人被發了一雙有黑白兩面的襪子,冬天穿黑色的那一面,夏天則穿白色的那一面。每個月學校會發一條毛巾給學生,不過拖欠的情況時常發生。後來加入空軍通訊學校的人越來越多,據羅德隆回憶全期應該有200多人。
也因爲人數越來越多,校方又把正科班的第一期學生編成了甲班與乙班。其中乙班又較甲班還要晚三個月才開始上課。羅德隆算是進入通訊學校比較早的學生,所以被分發到甲班。完成了入伍訓練後,學生們接下來還要分別接受前期、中期與後期的專科訓練。
根據校方的安排,學生們從此開始又被封爲通訊與機務兩組,前者學習無線電的操作技術,後者則負責維修機械。羅德隆被分配到通訊組,開始每天是長達8個小時的艱苦訓練。這段期間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當時日本轟炸機仍對成都實施無差別轟炸。
實上空軍通訊學校的校舍在成立以前,屬成都師範所擁有。成都師範的學生正是因爲恐懼日軍的轟炸,才把校舍讓給空軍成立的通訊學校的。所以每天下午學生還要從事勞動服務,清理先前被日軍炸到半毁的房舍,每天只要防空警報一響起,他們就必須要立刻疏散到防空洞內躲空襲。
每一次羅德隆就親眼看到六架日本轟炸機對成都投炸彈,但是躲在防空洞裡的他們卻無能爲力。眼前的慘狀,加強了同學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讓大家下定決心學好技術,爲中華民國這個苦難的國家貢獻一己之力。只是要學通訊這個技術,又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兩班一起畢業,最後畢業的人數可能沒有到100人,通訊組45人畢業)。
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有一次無線電的考試所有人都不及格。爲了讓大家的成績好看一點,教官不得不將及格的門檻拉低到30分。那次只考了35分的羅德隆主動寫信給教務長,希望能把自己降級處分。沒想到這樣的態度,反而得到表揚,被委任爲甲班的班長。
後來甲班與乙班合併,羅德隆又被指派擔任兩個班級的總班長,在學校裡可謂神氣十足。不過在即將畢業以前,他們又被要求檢查空勤體格是否合格。羅德隆這才知道,畢業以後他們不是在地面上操縱無線電,而是將隨轟炸機的機組人員一同執行轟炸任務。
民國33年,羅德隆完成了空軍通訊學校的訓練。他們通訊組40名同學中僅有25人通過了空勤體檢測試,並被分發到鳳凰山機場接受空中射擊訓練。爲了防止提防日軍竊聽,通訊員在執行空勤任務時很少使用無線電,更多的時候,他們負責操控對空機槍,攔截來襲的敵機。
因此每一個未來執行空勤任務的通訊員,都必須要有基本的空中射擊的能力。在陸軍教官的協助下,他們搭上了空軍派出的「畢奇」運輸機(Beechcrafr18R)升空,練習以機槍掃射地面與空中的目標。所謂空中的目標,則是由兩家北美(North America)公司NA-48教練機拖拉的白色長布條。
爲了辨別每個通訊員射擊的成績,他們的機槍上都會被塗上黑色、藍色或是紅色的顏料。此刻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在美軍顧問團協助下,全面採納了美式制度,所以在那三個月受訓期間,羅德隆每個月可領取1000元法幣的空軍伙食優待待遇,就連地面維修與器材的地勤人員也可以領到500元法幣。由此可見對於發展現代空軍,國民政府實在是費勁了心力。
完成三個月訓練之後,羅德隆被分發到成都溫江機場的空軍第12大隊第45中隊實習。空軍12大隊裝備的是抗戰初期蘇聯援助給中華民國的「圖波列夫」(Tupolev)SB-2轟炸機。羅德隆表示溫江基地內有一整排SB-2轟炸機,從外觀上看來就像是裝有一挺防空機槍的「大蜻蜓」。
每次提到SB-2轟炸機,羅德隆都用「大玩具」來形容。因爲SB-2轟炸機上的設備非常缺乏,飛行員必須要傳遞紙條才能與通訊員溝通。羅德隆記得教官曾打開SB-2的機艙給大家參觀,但是卻沒有實行過一次空勤任務。現在回想起來,他表示敢跟SB-2一起出任務的人真的只能用「勇者」來形容。
中美空軍混合聯隊
所幸羅德隆在這無聊的12大隊只待了一年,就因爲戰局的需要被轉調到中美空軍混合聯隊第1大隊服務。剛開始他與11名通訊員一起到梁山的第2中隊報道。第2中隊的任務,是轟炸河南省的鄭州黃河鐵橋。而提到黃河鐵橋的空襲任務,羅德隆表示,那是第1大隊所有隊員心中永遠的痛。
剛到梁山的時候,第2中隊分隊長黃南根帶着報道的羅德隆去看他的宿舍。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宿舍裡面的兩張牀鋪一定有一張是空的,後來羅德隆從黃分隊長口中,得知黃河鐵橋是華北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因此日軍在橋上部署了近30門的防空機炮與機槍。
這些防空機炮與機槍可以打低空、中空與高空的目標,對執行轟炸任務的B-25而言本身已經是很大的威脅。爲了徹底摧毀橋樑,B-25的飛行員還被要求低空執行轟炸任務,威脅的程度更是大幅提高。爲此羅德隆表示,每次第2中隊派出兩架飛機執行任務,必然會有一架被擊落。
剛到梁山報道4天,就傳來3架被派到黃河鐵橋執行任務的B-25轟炸機被打掉一的信息。機上的陣亡者,還包括一名與羅德隆相當熟悉的通訊員。所以即使中美空軍混合聯隊已經掌握了中國戰場上的制空權,第2中隊的空勤人員的士氣仍相當低落,大家時常露出愁眉苦臉的表情。
幸運的是,包括羅德隆等12名被調派到第2中隊的通訊員,因爲被美軍判斷射擊經驗不足,全部調往白市驛機場的大隊部受訓,將近兩個禮拜的時間,他們被要求什麼都不要做,每天都在一架廢棄的轟炸機裡面不間斷地精進防空機槍射擊技術。
等到射擊訓練爲美軍認可以後,12名通訊員本來要被調回梁山。可是羅德隆意外得知,第1大隊第1中隊就駐扎在他的老家漢中。於是他就主動向第1大隊通訊主任提出調往第1中隊的請求,這個請求也很幸運得到了上層的接受。於是羅德隆在民國34年初被調回漢中,編入了黃荷笙擔任中隊長的第1中隊。
後來羅德隆輾轉得知,在梁山基地接待過他的黃南根分隊長,也在出擊黃河鐵橋的任務中殉國。這個消息令他大感意外,因爲空軍第1大隊其實沒有1架的B-25被日本戰鬥機擊落過,可見日本的防空火力對B-25的威脅遠大於戰鬥機。所以被調到第1中隊,真是徹底改變了羅德隆的命運。
被納入中美空軍混合聯隊的第1大隊,最大的特色是飛機、炸彈、衣服與薪餉都由美軍負責管理。除了中國籍的黃荷笙中隊長外,實際上所有的指揮權是由美籍中隊長雷蒙.哈迪奇(Raymond Hodges)。哈迪奇其擔任中隊長直到民國34年5月,再由理查.瓦尼(Richard Varmey)接手。
B-25J機腹下的活動門,只要按一個按鈕就會自動打開並放下階梯等羅德隆爬上去,進入座艙以後,只要再按一次按鈕階梯就會縮回並關閉活動門。這樣的設計讓羅德隆感到感覺美國人在飛機設計方面遠比蘇聯人還要人性化許多。
羅德隆還記得,他大多數時候搭乘的B-25J是機頭上裝有八挺12.7mm的機槍的炮艇機(Gunship),火力之強不是其他的型號的B-25可以相提並論,如果再算上駕駛艙左右兩側的各2挺機槍。炮艇機光是前面就擁有12挺的12.7mm的機槍。
另外在B2J的機頭、機尾、機腰都各有兩挺12.7mm的機槍,足以嚇跑任何企圖靠近的敵機,固定在機頭的領航員,座艙裡正駕駛、副駕駛,還有幾挺機尾的槍手。羅德隆表示他的活動空間算是最大的。飛到目標上空時,領航員又會變成轟炸員,負責投下炸彈。
炸射華北淪陷區
每一次的轟炸任務都由三架B-25J編隊執行,長機一律都是由美籍飛行員駕駛,兩架僚機的飛行員通常是中國人。不過據羅德隆回憶,第1中隊內沒有固定的機組人員,所以他每次飛出去,機上跟着都是不一樣的正駕駛、副駕駛、領航員與射手。
三架執行任務的B-25轟炸機,平均每架懸掛8枚500磅炸彈,能對日軍產生不小的打擊。能給日軍帶來最大傷害的被視爲劃時代科技結晶的「諾頓」瞄準器(Nordrn Bombsight)。這款瞄準器讓羅德隆它們得以在8000尺高空將炸彈,一顆又一顆的精準的投向目標。
與執行低空炸射任務的第2中隊不一樣,在高空投彈的第1中隊遭到日軍防空火力擊落的機率偏低。至於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一式」戰鬥機「隼」,則根本不敢靠近B-25J。據羅德隆回憶,B-25J上每挺12.7mm機槍都打擊遠達到1000碼的目標,而「隼」的12.7mm機槍卻只能夠打到800碼。
因此「一式」戰鬥機往往還飛得夠近,就有很有可能先遭到B25J的防空機槍擊落。所以爲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日本陸軍航空隊絶少派戰鬥機攔截B-25J轟炸機。甚至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第1大隊都不會要求第3或第5戰鬥機大隊派出P-40戰鬥機護航。
他們炸射的目標以日軍在華北佔領區的工廠、倉庫、車站、發電廠、營房與橋樑爲主。平常中國隊員住在新漢營區,與美軍吃住都不在一起,兩國成員之間除了飛行外一般都不怎麼來往。如果沒有事情,羅德隆等一般空勤人員只能待在辦公室裡,不能去機場接觸飛機。
等要出任務的時候,大家會集中在簡報室聽取任務簡報。簡報一般由美軍人員以英文進行,但會有翻譯將他說出的話翻譯成中文。一切準備就緒,就會有卡車帶他們到機場。羅德隆表示他攻擊過的目標大多數集中在河南開封、鄭州與洛陽,飛行時除非遭遇到日機攔截,否則空警人員之間不會對話。
在羅德隆的印象裡,他出擊的12次對日轟炸任務中只遭遇到一次日本戰鬥機。他還記得那次飛行員高喊「左前方有敵機」後,就看見左前方出現一個小黑點。不過就如羅德隆所言,日本戰鬥機根本不敢靠近B-25J,所以他遺憾地的参與過一場空戰。
不過羅德隆在民國34年4月29日出第三次任務時,還是遭遇到了一次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意外,原來坐在飛行員楊錦鴻分隊長身旁的副駕駛,沒有按照程序先收起襟翼在收起起落架,而是先收起起落架在收取襟翼,結果飛機的機頭剛剛拉起,就迅速地下墜碰撞入地面。
整架轟炸機的腹部在地面上摩擦滑行了整整80公尺,雖然很幸運的沒有發生爆炸,但卻也把羅德隆給摔得東倒西歪。他在要灑到淪陷區的宣傳單裏滾來滾去,直到轟炸機最後以倒栽葱的方式,尾部高高翹起停在跑道外爲止,出於求生本能,羅德隆準備要跳傘逃生。
沒有想到降落傘被破碎的機殼夾住,根本就拔不出來。到這個時候,羅德隆才想到自己還在地面上,根本不需要跳傘逃生。於是他打開機腹左下方用來做海上逃生的小圓門準備逃出,卻發現這裡距離地面有三丈高,跳下去就算沒摔死也會殘廢。
所幸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刻,一位美軍戰友開着吉普車趕到現場,美國軍官熟練地跳上吉普車。又生出雙臂一把就將困在轟炸機的羅德隆給拖了出去。隨後這位美軍快速的用吉普車將平安脫險的羅德隆送到醫護站接受治療。在那裡,他看到頭包着紗布的楊錦鵬還有闖了大禍的副駕駛。
好在羅德隆在那次飛行意外中,只有小腿受了輕傷。其他機組人員都陸續被救出,都沒有大礙。更讓現場的美軍戰友們拍案叫絕,似乎太棒了。轟炸機滿油且内是掛著8枚500磅的炸彈,雖然兩座發動機都被撞到扭曲變形,但是卻沒有引起爆炸,逃過了一劫。
除了4月29日那場有驚無險的意外,羅德隆在接下來9場的對日空襲任務中,再也沒有遇到任何威脅到他生命安全的挑戰。不過這絕不意味着第1中隊執行的作戰任務,對抗戰末期的戰局毫無幫助。他們對開封、鄭州與洛陽火車站的炸射還是有效遲滞了日軍在豫西、鄂北會戰中的行動。
所以讓羅德隆大呼過癮的則是,他們有一次飛到開封西宫營房上空,直接在日軍頭上丟炸彈。
到了民國34年8月10日羅德隆執行了他對日作戰的最後一次任務攻擊江蘇省徐州南車站。返回漢中以後過了5天,它就從廣播中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
自中美空軍混合聯隊於民國32年10月成軍以來,裝備B-25轟炸機的第1大隊作戰範圍從華北的河南延伸到臺灣新竹,然後向南涵蓋了緬甸北部的原始叢林。尤其是羅德隆搭乘的B-25J炮艇機,在中國戰場上带給日軍的更是只有生不如死的地獄。
出了12次任務的羅德隆,也因爲他英勇的表現得到蔣委員長親自頒發的抗戰勝利勳章。對於所有參加抗日戰爭的國軍將士而言,覺對是象徵至高無上的光榮。
此文摘自《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 許劍虹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