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官校十一期特班) 二期(官校十二期特班) 三期(官校十三期特班) 四期(官校期十五特班)
陳宿清 郭烽明 殷鐘崍 馮學珍 向子昶 吳 俊 樊培益 胡景岡
鄒 忠 徐世椿 吳子丹 薛介民 劉邦榮 宋選學 陳維齡  

馮學珍 士校三期

馮學珍四川巴縣人,民國十年生。

伊寧:鬧事與鎮壓

        1943年初,三期畢業生集體遠赴新疆伊寧空軍教導隊,以接受蘇聯教官蘇式飛機駕駛訓練。這就是“學制四年同窗五載”的由來。

        在伊寧,三期話劇團、合唱團依舊活躍,演出話劇《雷雨》高唱《太行山上》。父親和幾個文學青年在《伊犁日報》上開辟了“塞上草”專欄,寫了很多新詩。詩人艾青是他們的偶像。在艾林巴克基地,他們向蘇聯教官學飛行,學俄語,到鎮上看反映十月革命的電影,對教導隊長官和政訓室卻多有抵觸。由於積怨難平,他們繼續鬧事,終於導致大規模的鎮壓。

        一日晨操,二中隊集體拒跟教官喊“一二三四”。教導隊總隊長寧明階訓話,親自帶隊喊操,但大家仍不出聲。他點名吳天健、陳宗正、王戈伯、婁炳成出列單練,他們依然保持沈默。寧總隊長惱羞成怒,宣布以抗命罪將四人送禁閉室。此時,三期最年長的學員徐品行高喊,“把我也關起來吧!”這次有五人被捕。“此乃本期學員因軍官學員觀念未溝通。寧隊長施以高壓,小題大做,竟電報航委會,解送成都,不可收拾矣!”(馮學珍:《片段憶往》)

        事過月餘三期及在成都的士校一、二期學員積極斡旋以營救五人。王聚五腰傷甫愈,最後一個到達伊寧,帶來了一、二期學長的信函。父親即起草回信,不意竟被政訓室截獲,並以此為證,說三期裏應外合,有“奸匪”組織。國民黨空軍司令周至柔親抵伊寧,將父親、王聚五和徐世椿拘捕,關進黑牢。

        聽到父親等三人將被就地處決的傳言,群情激奮。胡景廉回憶說:“我們要把事情鬧大,讓他把我們都抓起來;法不責眾,就不會槍斃你爸爸了。”繼續鬧事的結果是又有15人被抓。 

        23位三期學員被以“異黨嫌疑圖謀不軌”的罪名拘捕。他們身戴手銬腳鐐,萬裏跋涉押回重慶軍事法庭受審。中統負責調查此案,最終“查無實據”,但蔣介石依然下了手諭:關他們三年,好好學學三民主義!於是,23人被關進重慶五雲山集中營,卻告訴他們說此乃“戰時青年訓導團"。

        那是1943年,抗日戰爭打得艱苦卓絕。23名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困難條件下培養出來的成熟飛行員鋃鐺入獄,長空殺賊的理想就此化為泡影。這樁冤獄,無論於民族,於個人,都是巨大的損失和災難。父親後來回憶說,連審判他們的軍法官都惋惜得老淚縱橫。

        伊寧被捕二十三人,跳傘事件除名四人,大抓捕前劉立中等三人連夜逃離,這些事件折損了幾乎一個飛行大隊。在當時原本弱小的中國空軍引起極大的連鎖反應,嚴重影響了士氣。

        後來,五大隊隊長羅英德將軍上書航委會:“飛軍士改為軍官的問題,必須從速解決,而且應采取主動來解決,要比被動為有利。美國如此龐大的空軍,全部飛行員都是軍官,我們只有少數飛行員,還分成兩種身分是不智之舉。我完全為國家和空軍前程著想,不能一錯再錯,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久之後,僅剩的40幾位三期畢業生及各期飛行軍士,全部接受六個月的補修軍官課程,在完訓後被授予軍官階級,並給予相當空官校的期別,自此後團結一致,士氣振奮。 (引自“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網站”)

三期——永遠的精神家園

        此後,三期有了新名稱:“空軍官校十三期特班”,但“三期”才是大家永遠的精神家園。

        升為軍官的三期同學,感念、惦記被投入監獄的23位同窗。是他們的抗爭和犧牲,換來了大家的升遷。在獄中的三年,父親等23位難友一直得到外面同學的資助。孟昭升一出手就是十兩黃金。其餘則集體捐贈坐牢同學每人100元。伍慶香還和杜遠禮的未婚妻到集中營陪伴大家坐了幾天牢。

        23位天之驕子的到來,給重慶五雲山集中營帶來了別樣的氣氛。由於冤情盡人皆知,所以監獄上下對他們相對寬松。他們仍然有歌詠隊,張樹奇任隊長。他們的話劇團還排演了大型反特話劇,到附近的朝陽大學演出,引起轟動。據宋肇興回憶,他們在獄中繼續出壁報。有一期贊頌淞滬戰役上海軍民守土抗敵事跡的壁報,“豎有行,橫對列,版面漂亮醒目,難友薩空了的一篇長文生動感人”。父親有錄像發言:“我們把監獄變成了大課堂,看守都感動得落淚,說:“這些人哪像犯人啊!”他們如饑似渴地傳閱所有能看到的書報,繼續學英語、俄語、世界語,使得父親和少數幾位出獄後未繼續飛行的三期長輩能夠舞文弄墨,別有所為。其他多數“同學加難友”,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加入了人民空軍,成為飛行教官,分布於幾大航校。可以說,新中國第一代飛行員幾乎都是留在大陸的三期學員培養出來的。 

文章摘自:新浪微博 昨日雄鷹-雲飛翔我翱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