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官校十一期特班) 二期(官校十二期特班) 三期(官校十三期特班) 四期(官校期十五特班)
陳宿清 郭烽明 殷鐘崍 馮學珍 向子昶 吳 俊 樊培益 胡景岡
鄒 忠 徐世椿 吳子丹 薛介民 劉邦榮 宋選學 陳維齡  

第五大隊 薛介民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勳永垂不朽”,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景觀牆上有毛主席題詩:“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在花崗岩烈士名錄牆上鑲嵌著數百名當年犧牲于臺灣的烈士英名,其中第四十四組第六個薛介民和第四十七組第一個姚明珠是一對夫婦,他們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恩愛夫妻,也是一對忠於革命而犧牲在刑場上的革命烈士。丈夫薛介民更是一位在抗戰中對中華民族有功勳的空軍英雄。這段真實的故事在解放軍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及2009年再版的《飛向新中國》一書中作了公開披露。 

        非常幸運的是,筆者有幸在一位朋友的引薦下,認識了薛介民、姚明珠烈士的媳婦,在她的幫助下,今年8月下旬,我有幸赴成都採訪薛介民當年在國民黨空軍發展的下線,一位參加起義的抗戰空軍老兵劉邦榮先生。他們曾經是同生死共患難的空中戰友,關係非同一般。由此我發掘出了烈士生前諸多未能被歷史記住的史跡。

        在成都青羊區的一個幽靜社區內,今年95歲的抗戰老兵劉邦榮身穿大紅對襟棉布衫端坐在一排花廊下迎接我。他年逾九旬,與人談話需要靠近並借助助聽器。老人的兒子劉錦齊先生介紹,除了聽力、老人其他器官還不錯。由於口音不同,我只能在劉錦齊先生的幫助下聆聽老人對往事的追憶。談話中老人說,前段有關部門曾詢問他是否願意參加北京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閱兵儀式,考慮到健康原因,老人放棄了這次難得機會,但也獲得中央頒發的抗戰紀念章及國家勳章。對我這次遠道而來的採訪,95歲的劉老先生顯得很高興也很感動。他說應該把這段珍貴歷史記錄下來。談起昔日與日寇鏖戰藍天最後在臺灣犧牲的老戰友薛介民,老人陷入沉痛的思緒中。對七十多年前和薛介民交往及其他在抗戰中所作的貢獻,筆者一一作了筆記,還特意請他在筆記本上簽名,以示這次採訪記錄的真實可靠。

        1944年11月,劉邦榮和薛介民等一百多個中國空軍被派到美國亞利桑那州鹿克機場學習更先進的戰機知識。早在十一大隊時,他倆曾分在同一宿舍,這時薛介民看到劉邦榮學習刻苦、勤奮,對他更有好感並十分關心。在交流中,劉邦榮介紹說自己有個叔叔劉安恭,是與朱德一起在德國留學的職業革命家。瞭解這些資訊後他倆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在薛介民影響下,經常有朱鐵華、毛履武、趙良璋、朱畢蘇等六個秘密黨員(後來參加起義)一起散步,關心國家大事,平時雖沒有說破,但心照不宣。

        後來筆者在一份材料裡中看到,薛介民1945年4月22日曾在一張寄給哥哥薛仁民的戎裝照片背後寫道:“七個年頭的遠別久離給仁介的是海深海闊的淚、苦、汗、血——生命!!戰爭給我們的毒害是這麼大,但是新生的祖國比一切還要美。”從這裡我們可以管窺薛介民靈魂深處的真實想法。

        薛介民回國後留在五大隊,駐地是南京。薛介民隨後被放出來調南京空軍司令部當參謀。再後來薛介民被調到臺灣,劉邦榮就與薛介民失去聯繫。

        從已經公開的材料中我們得知,薛介民1916年出生於仙遊楓亭,曾在福建省立醫學院學習,1938年4月投筆從戎,考入空軍官校第12期特班(士校2期),1942年1月15日畢業,1948年11月加入共產黨,同年冬入台,曾任國民黨空軍總部督查室中校安全官。姚明珠1919年出生於莆田,畢業於福建省立醫學院,1940年參加“青年抗日讀書會”,後加入共產黨,1941年1月前往武夷山根據地途中被捕,被關押在福建梅列集中營,1942年2月取保出獄。薛介民和姚明珠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妹,1946年結婚,姚明珠1947年隨薛介民調往南京空軍醫院工作,1948年隨夫遷台,在臺北市開設育德診所。

        1958年9月,薛介民、姚明珠夫婦等人因叛徒出賣,經過五年多的殘酷審訊,毫無所得的國民黨最終於1963年1月31日上午以顛覆政府罪名把他們槍殺於臺北新店安坑刑場。  

        薛介民就義前寫的一封絕筆信裡寫到:“木蘭溪水長久在流,白鴿嶺高壯地站立,鄉親至愛之恩永不能忘。”可見在烈士的心目中,臺灣海峽對岸的家鄉木蘭溪、白鴿嶺擁有多麼重要的位置。

        1989年春,薛介民、姚明珠夫婦的骨灰被他們的子女安葬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墓園。2013年4月經國家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次年,這一對在刑場上犧牲的烈士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墓園,回到他們曾經為之奮鬥的祖國,與戰友們安息在一起。2013年10月,薛介民和姚明珠的名字被鐫刻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名錄中,這對來自媽祖故鄉的夫妻的壯烈事蹟也逐漸為人所知曉和傳頌。

        在本文最後,值得欣慰的是:薛介民和姚明珠夫妻的三個子女,在家破人亡的情況下,他們走過極其艱辛的人生道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他們都到美國發展,而且頗有成就,對人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雖然身在海外,但極其熱愛祖國的親人們,決心繼承父母的遺志,他們把國家頒發的撫恤金及個人儲蓄捐出來,在父母親的母校——福建醫科大學設立“姚薛獎學金”,第一期各45萬元,連續5年,評選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每生3000元。並且也以父母親的名義,在家鄉仙遊為清寒的學生設立助學金,從初一直到高中畢業。

        當年一位參加地下工作的陳志遠老先生,得知薛介民和姚明珠的後人設立基金以幫助中國貧困學生的事蹟後,非常感動,幾次哽咽。他說,這應該好好報導,以教育後人。

摘自網絡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部隊 中國飛虎研究學會版權所有